他們因向往而來到中國,因夢想而選擇留下。當外國人“遇見中國”,究竟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總臺環球資訊廣播特別策劃“遇見中國”,聆聽外國友人與中國的“對話”。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秘魯青年泰奧.羅哈斯與中國相遇相知的故事。
初見泰奧·羅哈斯,是在第七屆進博會的秘魯國家館,他正熱情地邀請中國客戶嘗一嘗用秘魯藍莓做成的甜點,分享秘魯藍莓的種植過程和收獲細節。
他和記者介紹自己說:“我是來自秘魯的泰奧.羅哈斯,我來到中國已經18年了。我曾經是一名建筑師,最開始來中國是做建筑設計,現在我創立了一個網絡模擬實景平臺,致力于把秘魯的農業和農民最真實的樣子,呈現給中國的商業合作伙伴們。”

泰奧·羅哈斯
泰奧·羅哈斯說,秘中兩國相距遙遠,但秘魯人卻習慣用西班牙語里的“老鄉(paisano)”一詞稱呼中國人,所以他從小就對中國有一種莫名的親切和好奇。
泰奧·羅哈斯來中國的第一站就是上海。他興奮地回憶著初到中國的那份驚喜,他說上海是建筑師的夢想,在這里,能看到西方與東方美美與共,傳統與現代和合共生。

泰奧.羅哈斯與家人
相比上海,北京的城市氣質又完全不一樣。

泰奧·羅哈斯在長城
他說:“我在北京住了一年,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我去了很多的公園、寺廟、宮殿,當然還有長城,了解了中國古典建筑中的知識和歷史,我發現我們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在秘魯,我們的建筑反映了對太陽和月亮的尊崇,在中國古代的建筑里,也是能看到這種對自然的尊崇,這都讓我望之可親,似曾相識。每次家里人來中國看我,我都會帶他們去看這些古老的建筑,他們也很喜歡這些建筑,很有親切感。”
除了建筑,“吃飯”這件小事,也讓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多元和包容。他說:“中國的東南西北,不同區域的生活習慣跨度很大,文化的多元性就體現出來了。從‘吃’這個角度來說,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特色。每次我回秘魯,家里人都說我們去吃中國菜吧,我就會開玩笑說,吃什么中國菜?因為中國菜雖然只是一個詞,但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
如今,泰奧·羅哈斯已經從建筑設計師成功轉型為網絡虛擬平臺設計師。他說:“很明顯,貿易的第一步應該是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了解,我現在做的這個網絡模擬實景平臺可以幫助大家面對面地交流溝通。這個平臺可以為中國的合作伙伴們展現秘魯農民真實的工作場景和秘魯的風土人情,也就是說可以看到秘魯真實的樣子,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建立了解和信任,這是第一步。建立良好的信任與溝通,就能讓心與心相通。”

泰奧·羅哈斯參加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
人生樂在相知心,中秘的友好情誼,不僅傳承自遙相輝映的歷史與文化,更深化于互利共贏的合作與信任。
秘魯是最早同新中國建交的拉美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拉美國家之一。錢凱港是中秘共建“一帶一路”重要項目,也是南美首個智慧港口。對于錢凱港的建設,泰奧.羅哈斯一直非常關注。
他說:“錢凱港對秘魯人民是很重要的,直接受益的就是秘魯,其實對于巴西、智利也很重要。錢凱港運營后,‘從錢凱到上海’這個流行語就實現了,他們可以把貨物直接運到上海,運到中國,運到亞洲,所以我認為錢凱港不僅對秘魯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整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發展都是有益的。”
談及未來,泰奧·羅哈斯充滿信心。
泰奧·羅哈斯:“可以說,我們兩國在經濟上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機會眾多,我們都是環太平洋重要新興市場國家和‘全球南方’重要成員,我們都非常渴望能有更好的發展。秘魯和中國是相互信任的好兄弟,好朋友,我們攜手并行,一定能創造彼此更美好的明天。”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