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在其著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道,如果“有三天視力的話”,她將會用一整天的時間參觀博物館,“對整個世界,從古到今,作匆匆的一瞥。看看人類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看看歷史的興衰和滄桑之變”。一個盲人作家對博物館的強烈愿望,也許蘊含著博物館對人的重要價值所在。
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設立博物館日的目的,是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發揮其社會功能。而“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對我們的意義,則在于發揮博物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中國歷史發展與中華文明演進主題主線,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精神時代精華貫穿融入展覽工作中,著力打造彰顯中國精神的新陣地、展示中國形象的新窗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個人文化素養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自覺走進博物館,“到博物館去”成為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2024年“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接待游客超5000萬人次,多地文博單位接待游客人數創歷年同期人數新高。
“到博物館去”,說明群眾對了解歷史文化的強烈愿望,同時為博物館的教育、研究職能提出新期待。各類博物館應當充分利用特殊的資源,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讓歷史鮮活起來。我曾在湖北省博物館排長隊參觀越王勾踐劍,在那個特殊的氛圍里更深刻地理解了“臥薪嘗膽”;參觀了曾侯乙編鐘及各種青銅器,還在電視上觀看過藝術家演奏曾侯乙編鐘,通過具體的文物,感受戰國王侯如何鐘鳴鼎食,更深地觸摸那個時代。
“教育和研究”應成為新時代博物館傳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標和神圣職責。做好“教育與研究”,既要做足高深學問,更要講好通俗故事。通過悉心研究,挖掘文物背后的歷史脈絡,讓更多人了解歷史發展變化的足跡,注重發揮文物與文明之間的重要促進關系,在與歷史的對話中“與時代共振”,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提供寶貴的文化資源。
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需要博物館“放低”姿態。當下各大博物館的展品琳瑯滿目,雖然走進博物館的人越來越多,但大多是“匆匆地一瞥”“到此一游”,難以充分理解文物的意義而“大有所獲”。要讓“到博物館去”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博物館還需要在創新傳播形態、講好故事方面下功夫,盡量避免展覽太過專業化、學術化,要以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式服務群眾,讓博物館真正成為青少年喜愛的“第二課堂”,成為提升人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場所,讓人們從中領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生發出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與動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