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開啟偉大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扭轉了紅軍和中國革命的命運,在地球上留下了壯麗的紅色飄帶。為紀念遵義會議90周年,遵義市新聞傳媒中心推出特別報道《長征路上向“新”行》,記者從長征集結出發地江西于都出發,循著紅色足跡,傾聽歷史回響,探尋長征沿線革命老區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實踐,匯聚起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紅旗飄、軍號響
子弟兵、別故鄉
……

在江西于都河畔的大榕樹下,情景劇《告別》一次次上演,重現1934年秋天,紅軍從于都集結出發時,于都河畔軍民依依惜別,“母送子”“妻送郎”“托孤跪別”的場景。
情景劇的260名表演志愿者中70%都是紅軍后代,寒來暑往,500多場,他們用獨有的方式接過老一輩的“精神火炬”。

68歲的志愿者王慧群每次演出都很認真,從著裝到動作,她都是全情投入。她的父親當年就是從這里隨紅軍長征,后來還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等。她的父親也是于都河畔為數不多的盼來重逢的一個。王慧群告訴我們,當年,她的奶奶也一定是這樣送別她的父親,因此每當演到母送子這個環節的時候她總是一次又一次紅了眼眶。

說起長征精神,王慧群有著自己的理解?!耙淮擞幸淮说呢熑闻c使命,父輩的使命是從這里出發解放全中國,我的使命就是在這里講述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這就是我的長征路。”老人的話語中飽含深情,眼中閃爍著對父輩的敬仰和思念。

情景劇只有8分鐘,但這背后實則是260余名像王慧群這樣的紅軍后代對長征文化的傳承與堅守。因為一份信念,他們不顧嚴寒酷暑,樂此不疲地為觀眾重現當年蘇區人民送別紅軍的場景,傳播紅色文化,這就是他們自己正在走的“新長征”。


這些年,于都全域打造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讓珍貴的長征遺址得到保護利用,融合現代科技與藝術的大型紅色文旅史詩舞臺劇《長征第一渡》采用話劇、舞蹈、音樂、詩歌等多種藝術形式,講述了紅軍戰士從于都集結出發,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淬煉成長,最終迎來勝利的故事,再現那氣壯山河的崢嶸歲月。紅色宣傳志愿服務團隊常態化開展紅色文化活動,長征源合唱團、宣講團、演藝團、小紅星講解團四支品牌隊伍,分別承擔“唱、講、演、傳”的重任,長征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芒。


在于都,人人都是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對于幸福的他們來說,早已把長征精神,注入到了自己的血液當中,就像蜿蜒的于都河,一直奔流向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