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缺水、產業落后、生態環境脆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這些詞語闡述著甘肅定西這片土地曾經的苦難。

在定西市渭源縣上灣鎮常家坪村村民胡建斌的記憶里,小時候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一條彎曲狹窄的小路,通往他們祖輩吃水的地方。

2006年11月,引洮供水工程正式啟動。不忍讓他們的孩子再為吃水發愁,胡建斌第一時間參與到了工程的建設當中。如今,看著汩汩洮河水流進千家萬戶,胡建斌心中滿是自豪與激動。

土豆,是定西人的“救命薯”。但長期以來,受困于干旱缺水等客觀條件,“救命薯”成不了“致富薯”。2021年,定西市安定區依托引洮工程,探索實施引水上山項目,成效顯著。

隨著洮河水一起到來的,還有在外打拼的游子。返鄉創業青年李榮植在祖輩曾經耕種過的土地上,種上了產值更高的馬鈴薯原種、馬鈴薯原原種,今年底預計收獲兩千五百噸到兩千六百噸馬鈴薯。馬鈴薯產業的轉型升級讓越來越多農民靠著“救命薯”實現了致富夢。

62歲的李鋒,家住安定區鳳翔鎮李家岔村,是定西市福州林的首批護林員之一。與森林作伴,是李鋒這大半輩子干過最暢快的事情。

護林七年,李鋒見證了曾無人問津的荒山,正變成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去處,昔日旱塬荒山正逐漸變為滿眼蒼翠的秀美青山。

實施村內主干道路建設、道路硬化項目;建成擁有圖書室、儀器室、科普室、心理咨詢室、體育器材室的現代化小學;建成占地60平方米的村衛生室,村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便捷的醫療服務……看得見的民生變革背后,是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民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和堅定自信。

一個個村莊舊貌換新顏,一座座精致美麗的新城拔地而起,高鐵、高速貫通全境,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老百姓看病越來越方便,城鄉居民收入與2012年相比成倍增長,人民群眾生活更加殷實……千年未解甚至被認為無解的貧窮漸行漸遠,定西踏上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