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日)是人民空軍成立75周年。在人民空軍的戰斗序列中,有這樣一支特殊的兵種,他們不曾飛上藍天,卻常年守護著祖國的神圣領空。
1958年10月6日,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第一營在北京成立,標志著地空導彈兵的誕生,一代又一代官兵在賡續奮斗中弘揚光榮傳統,在融入體系中錘煉全時待戰、隨時能戰的防空鐵拳。
西北大漠,一場合同戰術訓練在廣袤的戈壁灘上打響,打擊目標隨機、抗擊條件未知、打防轉換頻繁,身處其中,空軍地導某旅的官兵們對實戰化的演兵場又有了更加真實的體會。

空軍地導某旅 董少強:以往,可能我們對手是單一的,或某一架飛機,或某幾架飛機,某一條航線,好像這波打完了,我就可以緩口氣了。而現在方向是多方向的,類型也是多層次的。首先在時間上就會變得非常飽滿,隨時都處于一種應對的狀態,這種讓大家變得不一樣了。

這支曾經代號為“543”的我國首支地空導彈部隊,開創了首次夜殲U-2偵察機的先例。進入新時代,他們又列裝了首套國產防空武器系統。從成立的那天起,這個“首”字就一直伴隨著這支部隊不斷成長,捍衛著祖國的空天安寧。

空軍地導某旅 張亮:伴隨著這個“首”字,其實我們承載的,我覺得是與生俱來的一種使命感。我們從組建開始,到現在成為人民軍隊衛戍空天的中堅力量,所以這個“首”字,對我們這支部隊來講,它的意義非凡。

新裝備列裝,對于一支部隊來說是從0到1的過程,國產第三代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列裝部隊的那天,擺在官兵面前的是無章法可循、無經驗可取的現實困難。

空軍地導某旅 王德華:老一輩能點點滴滴地把以前的老裝備都學得那么好,我們現在的硬件條件設施也相對完善,我們就更應該向他們學習,把這個兵器盡可能學得更好、更完善。

作為戰斗于“車輪上的部隊”,地導部隊打防轉換能力是克敵制勝的關鍵所在。經過成百上千次磨合訓練,官兵們大膽創新,摸索出全新的導彈吊裝方法,大大縮短了部隊打防轉換時間。

一次次攻堅克難,官兵們在演訓場上有了更多收獲。他們開創了國產武器系統某方面實驗零的突破,全營榮立集體二等功;參加“藍盾”演習,獲得地導部隊最高榮譽“金盾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