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近年來,鄉村文旅融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態勢,農業農村部2024年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鄉村旅游市場供需兩旺。
《振興路上新觀察—農文旅“融”出新圖景》將通過實地探訪、跟拍訪談、數據對比等方式,深度觀察各地在非遺文化傳承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典型問題和困境,深入挖掘各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新成效,全面展示各地的文旅產業與一、二、三產業多元融合,文化傳承與文旅產業同向而行的一幅幅農文旅“融”合新圖景。
草原天路,曾被評為“我家門口那條路——最有詩意的路”。每到旅游季的節假日,這里都會出現巨大的客流量,2024年暑運以來,累計進入草原天路的車輛達到了185萬輛次,游客達到了556萬人,車輛和游客數量與2023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96%。
△草原天路美景
這幾年,因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給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來了重大機遇,沿線的輻射地區都想接住草原天路帶來的巨大客流量,他們,能否如愿呢
△記者自駕觀察
草原天路東段位于河北省沽源縣,于2019年開通,記者在自駕走訪過程中很明顯地感受到,同為草原天路,張北段在堵車,沽源段卻很通暢。沽源段實際的游客量是怎樣的?他們怎么突破“流量”來了,留不住的局面呢?

△草原天路路線圖
以“花”入題,打破困局
車行至長梁鄉,記者看到了一個叫做大石砬驛站的地方,驛站旁邊的村莊,不時地有車輛進入,周邊的景點有游客駐足。
和一路走來滿眼綠色的草原不同,這一段陡然出現了一片鮮艷花海,很多游客都在花海邊停車、拍照、打卡。

△大石砬村牌子、花海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大石砬村主要種植的是蘭州百合,一共一千多畝。2019年,沽源縣文化和旅游局在大石砬村村口設置了草原天路的沿途驛站,就是看中了花海能夠吸引草原天路沿途的游客。
△挖百合、吃百合
孫喜玲是大石砬村的黨支部書記,她告訴記者,村里種植的是賞食百合,夏季開花,可以吸引游客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球莖成熟后更是藥食同源的美味,較種植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更加顯著。

△百合價格
近些年,大石砬村著力打造草原天路上的“花卉之鄉”,既促進了村民增收致富,也帶火了鄉村旅游。

△大石砬村民宿
2023年的百合盛花期,靠著草原天路的流量,大石砬村僅旅游季就接待了游客20萬人次,鮮切百合的零售銷量提升了80%,節假日期間,民宿更是一房難求。
小眾運動吸引大眾流量
自從學會了飛無動力滑翔翼,胡適每年都會從山東來沽源飛一段時間。胡適告訴記者,沽源縣的氣流條件非常適合無動力滑翔翼這項運動,每年的4月到10月,都很適合飛行。
△胡適飛滑翔翼
楊龍飛是沽源縣這家無動力滑翔翼培訓基地的負責人,草原天路的開通加速了他回鄉創業的腳步。楊龍飛告訴記者,因為學習滑翔翼需要的訓練時間長,愛好者們又都具備一定經濟條件和時間,幾乎每個夏天都會帶上家人好友,來沽源縣住上至少十天或半個月,這些愛好者是沽源實實在在的“留量”。
自草原天路沽源段開通以來,沽源縣舉辦了多屆專業的滑翔翼大賽,不僅匯聚了全國的無動力滑翔翼愛好者來沽源參賽,同樣也吸引了多名外籍運動員的參加。
△滑翔翼大賽視頻
特色美食更是特色美景
“旅游+美食”是吸引游客最常用的做法。在沽源縣的走訪觀察中,記者了解到,由藜麥制成的美食隨處可見,藜麥被做成了沽源縣吸引流量的美食招牌之一,吸引了不少游客。

△藜麥美食
藜麥是一種耐干旱、耐低溫、耐鹽堿、耐貧瘠的作物,也是沽源縣近些年大力發展的節水作物。目前,沽源縣的14個鄉鎮都種植了藜麥,種植面積超過8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六分之一。
藜麥成熟的季節,不同成熟度的藜麥呈現出紅、綠、紫、黃繽紛的色彩,吸引了不少游客。

△藜麥美景
沽源縣憑借豐富的湖泊和亞高原濕地,在一路草原的風景中,增加了一抹亮色。在沽源,現代特色農業拓展了生態和文化功能,而文旅發展又激發了“土特產”的消費需求,農旅產業實現了更深層次的融合。
2024年1月至9月沽源縣旅游接待人數:255.75萬人次,綜合收入23.94億元,草原天路沽源段2024年1月至10月,車流量統計33萬輛次。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