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舞蹈盆”
出土于5000年前的黃河上游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縣宗日遺址
它是世界上已發現的
五件馬家窯文化時期
多人舞蹈紋盆之一
口沿內壁繪有兩組
手拉手群舞的人體圖形
一組11人 一組13人
也是現存同類文物中
舞蹈形象人數最多的一件
生活在宗日的遠古先民們
以松石作裝飾 以彩陶作器具
以神鳥作圖騰
圍著篝火連臂踏歌
不僅是敬天地日月
也很自然地形成了
一種藝術娛樂活動
祈求人口繁盛 作物豐收
它與今天少數民族仍在跳的
“鍋莊舞”一脈相承
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
青銅時代的齊家文化等諸多文化
實證青海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文化中的組成部分

三彩騰空馬出土于
陜西省西安市一座唐墓中
通體以褐黃釉為主
而這個少年穿著的藍衣
可是貨真價實的“進口服飾”
起初三彩器并沒有藍色
當時鈷礦稀缺且重金難買
后來波斯商人通過絲綢之路
將含有氧化鈷的蘇麻離青釉料帶到中原
再經過工匠不斷地研究試燒
才得到如此特別的藍色
從這個陶俑上
反映了絲綢之路商貿的情況

雞冠壺也稱馬鐙壺
從器型上分為提梁式和穿孔式兩種
在遼代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這件白釉提梁壺
1992年出土于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
雞冠壺的原型叫皮囊壺
最早是草原地區游牧部族用皮質縫合制成
用于盛放酒水
當游牧部族南下進入中原生活時
吸收了中原的瓷器制造藝術
二者相融合制成雞冠壺
該提梁壺做工精細考究
無論從造型 釉色還是胎質上
皆屬上品

出土于西夏陵的一座陪葬墓的鎏金銅牛
雖中空卻重達188公斤
采用中國傳統的
外范內模澆鑄技術制作而成
整體采用雕塑 鑄造 鎏金 焊接 拋光等工藝
鎏金銅牛造型生動逼真
銅牛表面采用鎏金裝飾工藝
這也是歷經千年依舊
全身散發金光的原因
據文獻記載
西夏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大型鎏金銅牛
很大程度上與中原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有關
它不僅學習借鑒中原的金屬冶煉鑄造技術
還從中原引進專業技術人才

青銅鳥足神像通高2.53米
由八號祭祀坑出土的
青銅頂尊神像 青銅持龍立人像
青銅杖形器
三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罍
青銅龍形尊蓋
二號祭祀坑出土的
青銅鳥足人像拼合而成
三星堆人將人像 神像等
三星堆的獨特創造與
來自中原地區的
尊罍等酒器器形
組合在一起
讓這件組合器物成為中原商文化
與古蜀地域文化的完美結合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
來自海洋的貝殼——海貝
成為各地交流的通用貨幣
為了儲存它
古人特意制作了一種特殊的青銅器——貯貝器
眼前的這件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造型優美
線條流暢 氣韻生動
采用鑄塑 焊接 鎏金等工藝
專家推測,這些貝幣很可能是
古滇國貴族購買國外商品的“外匯”
小小貝幣見證了古滇國和世界各地
頻繁的貿易往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