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下田地,增收添底氣。河北新聞聯播報道了全省各地“豐”光無限好,五谷豐登糧滿倉的消息。這些好品種都是咋培育的?咱們問問鮮食玉米專家高增玉。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玉米中心資源室主任高增玉:“一個品種從選育到審定需要10年以上時間,有時候為了得到一個好的種質材料,我們會跑到專家那里做交換,或者是會議上積極搜集材料。我們最原始的品種冀糯172和冀糯175玉米,它的原始材料是一次鮮食玉米會上,中國農大的教授發放了一些資源,我大概搶了5粒,在5粒種子的基礎上,選育了幾個自交系。”
培育新品種竟然靠“搶”?原來好的種質資源來之不易,專家們需要利用各種途徑搜集,十幾年前,看到鮮食玉米逐漸成為百姓餐桌的“新寵”,高增玉決定培育咱河北的專屬良種。為了找到好種子,他全國各地去“追星”,抓住一切機會與業內“大腕”請教交流。搜集資源、組合鑒定、試種測產——培育出鮮食玉米的好種子。
為了玉米育種這件事,高增玉像只遷徙的候鳥,冬天趕到海南,在三亞南繁基地,播種、授粉、收獲、晾曬;夏天回石家莊,這個過程再來一遍。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玉米中心資源室主任高增玉:“我們可以說一年365天,至少有200天在地里,我曾經一個人搞鮮食玉米育種,搞了三四年的時間。”
一粒良種,萬擔好糧。作為核心技術攻關的“最強大腦”,農業專家不斷為解鎖種子“密碼”尋找“金鑰匙”,讓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連接“泥巴地”。咱河北已經組建了3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和20個現代種業科技創新團隊,持續強化新品種選育,除了張雜谷、馬蘭1號小麥這些全國“頂流”,還有高油酸花生、雙高大豆、馬鈴薯等一大批優質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