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大足石刻長久保存最大的隱患就是水害,我們采用了疏堵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性治理。”談起文物科學保護,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館員趙崗滔滔不絕。他告訴記者,當前,大足石刻已基本形成了包含價值闡釋、災害治理、保護修復、數字化信息留存、監測預警于一體的全方位保護格局,“用科學技術助力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
9月27日,記者跟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大足石刻,沉浸式感受科技與石窟藝術“共舞”的奇幻之旅。
科技破解文保難題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9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后一座豐碑。現存的75處石刻造像群、5萬余尊石刻造像,大多開鑿于山嶺之間、崖壁之上,恢宏大氣。但由于西南長期高溫、高濕的氣候以及風化的影響,大足石刻出現石質胎體病害、石砌體局部傾斜、表面污染等數種病害。
2008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并將工程定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耗時8年成功修復造像,開創了我國大型貼金彩繪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保護修復的先河。(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王姍姍 攝)
2015年,針對石刻滲水難題,當地文保部門啟動了大佛灣水害治理綜合工程,將局部治水傳統經驗和現代科技手段結合,探索形成疏堵結合的治水方案。
“面前的這尊世界最大石雕半身臥佛像,便是治水工程的一部分,已于2018年完工。”趙崗解釋道,堵水即用帷幕灌漿的形式,將積水隔絕在臥佛背部,而疏水則是在臥佛兩端打通豎井,以此達到豎向泄水、地表排水的目的。
記者向臥佛以南看到,開鑿于南宋的千手觀音莊嚴肅穆,這是我國最大的集雕刻、貼金、彩繪于一體的摩崖石刻千手觀音造像,和其他石刻一樣,在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下,也曾“疾病纏身”,例如造像上的金箔開裂、剝落,彩繪的部分粉化。
2008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并將工程定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在地質學、歷史學、建筑學、計算機專業等學科專業人才合作攻關下,耗時8年才得以成功修復。因病害極其復雜,且國內外無成功案例借鑒,該工程不僅是搶救性的文物保護工程,更是重要的保護科研項目,開創了我國大型貼金彩繪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保護修復的先河。
記者在現場看到,石刻周圍安裝了紅外熱成像、微環境等監測設備,實現了前端及時準確監測相關病害,后端系統實時呈現相關數據、動態監測。這便是大足石刻構建起的全面而精細的監測體系的一部分。該監測體系具備大數據分析和智能預警等功能,用科技力量解決文保難題,實現大足石刻的保存和可持續發展。
數字賦能文旅升級
“這是游戲《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尤其是年輕人前來打卡參觀,大足石刻也火出了圈。”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凌生向記者團介紹道,近年來,為助力大足石刻這一古老的藝術瑰寶煥發出新的活力,大足石刻上線了“云游·大足石刻”元宇宙景區,實現文物從線下文旅資源向線上文化資源的轉化,“讓數字技術賦能文旅升級。”
為推動數字賦能文旅升級,大足石刻打造數字球幕影院。圖為8k球幕電影《大足石刻》畫面。(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王姍姍 攝)
“云游·大足石刻”元宇宙景區深度復原實景,應用全場景視覺呈現和實時光線追蹤等技術,實現游客在云端參與多種實時參觀互動。記者進入該元宇宙景區網頁端口發現,系統不僅有專業解說,還具備季節更換功能,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體驗景區從陽光明媚的春天到銀裝素裹到深冬的不同景觀。
在集旅游綜合服務與數字展映于一體的大足石刻數字展示中心,記者深度調研了球幕影院(8K)和4K影院兩個數字影院。今年,該數字影院入選“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名單。
球幕影院(8K)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其中播放的《大足石刻》電影,首次將杜比全景聲與8K高分辨率球幕相結合,創造出包圍感、臨場感、環繞感更好的球幕空間,整個聲音效果配合360度全景畫面,各種環境聲包含在周圍,觀眾好像實地走入洞窟一般。
“很震撼,像是在一個立體的文化時空里,近距離感受大足石刻藝術之美。”一位剛觀看完影片的游客向記者講述了體驗感受。
為進一步助力文旅融合,大足將石刻元素融入玉器產品之中,推動打造石刻玉雕加工生產基地和大足高新區石刻文創園,以文創為載體,創新解讀大足石刻獨有的美學價值。
大足高新區石刻文創園發揮高技能人才的引領示范作用,建設大師工作室26套,集聚文化產業人才2.4萬人,促進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結合,創作獨具匠心的藝術品。2024上半年,園區實現規上工業產值0.9億元,同比增長119.5%;規上工業利潤總額0.27億元,工業增加值率保持在30%以上。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