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長春,一場備受矚目的大會正悄然臨近。
說起這場會,它不僅是一場洞察趨勢大會,也是一場引領產業未來方向的盛會。
9月26日至27日,第四屆中國新電商大會就要大幕開啟了。
如此前舉辦的前三屆那樣,大會雖尚未召開,但諸多細節亮點,早已把氣氛與期待值拉滿。
大家為何如此關注?
“新”,或許是背后點睛關鍵字。
2021年,首屆中國新電商大會上正式對新電商的概念進行了定義。此后的時間里,業界對新電商的認識不斷深化,新電商內涵演變得更加豐富。
縱觀當下的新電商,以“激發邏輯”取代“搜索邏輯”,其“內涵”已超越傳統。

細分賽道下,涵蓋了社交電商、直播電商、內容電商、跨境電商、即時零售等多種形式。
可以說,新電商為消費者和企業帶來了全新的商業機遇和消費體驗。
當時間來到2024,如何深度激發電商產業“新”動能?
本屆中國新電商大會,就將給出“答案”。
管中可以窺豹。
記者在會前捕捉到的信息中,就找到了清晰的線索。
比如,大會主題:“共建新電商 共享新發展”。
看當下,新電商每一次新“脈動”,都是對傳統行業邊界的“超越”,也是探索市場潛能的深度挖掘。
這一點,在本屆中國新電商大會上亦能找到“注解”。
新價值、新趨勢、新對策……從目前可知的信息來看,本屆大會將設置“1+5”六大板塊活動,全面展現新電商領域的最新成果與發展趨勢。
其中,“1”為開幕式暨主論壇,將圍繞“新技術激發新動能、新融合打造新增長點、跨境電商開辟新路徑、直播電商激發新活力”四個話題展開,邀請相關嘉賓作主題演講和案例分享,發布《中國新電商發展報告2024》、新電商發展創新案例、新電商賦能行動計劃、抖音產業成長計劃成果、拼多多百億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等成果,并公布“優質主播培育工程”首批優質直播間(主播)名單。
此外,“5”為產業鏈對接展示活動、新電商賦能行動、東北亞跨境電商發展對話、高質量發展吉林行、互聯網企業助力東北振興懇談會5大系列配套活動,全方位促進產業交流、資源對接與區域合作。
大會特色亮點多,論壇話題設置前瞻、發布發展報告新,從中不難看出,這次大會極具現實意義!
新電商的崛起,推動了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度重塑了消費與商業模式。
吉林,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翻看中國新電商版圖,近年來東北省份頻頻閃光。
吉林新電商發展為啥行?因何能?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生態加速構建、產業鏈條持續延展、產業影響大幅提升……近年來,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統籌謀劃、大力推動下,全省新電商產業乘風而起、蓬勃發展、遍地開花,已成為消費恢復擴大的新動力、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對外貿易的新引擎,為吉林省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份高分成績單勾勒吉林新電商產業高質量發展上揚曲線。

大數據監測顯示,2023年,吉林省網絡零售額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1001億元,同比增長24%左右增速居全國前列。今年1-8月,全省網絡零售額711.08億元,同比增長16.36%。跨境電商進出口32億元,增長326.3%。
全省累計培育建成國家和省級電商示范基地、示范企業182個,打造規模直播基地300余家,發展主播33萬人,網商總數53.97萬家,帶動就業181.19萬人。
阿里、京東、科大訊飛、神州數碼等知名互聯網企業紛紛在吉林省布局,京東“亞洲一號”、網易數字產業園、攜程智慧網聯等一批產業項目相繼落位。
在32個縣(市)開展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設,在41個縣(市)開展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建成電商服務中心268個、電商服務站5316個、縣城物流中心31個。

人參、鹿產品、黑木耳、吉林大米全國網絡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74.6%、42.3%、32.7%、23.4%,長白山礦泉水、皓月牛肉、遼源襪業、梅河冷面、延吉泡菜、公主嶺鮮食玉米等成為地標性網銷品牌。
建立全省電商品牌產品供應鏈資源庫,完成1000個品種的歸集入庫工作。開展“數商興農”專項行動,依托商務部“兩品一標”認證培訓活動,借助鄉村振興聯盟資源,全省20余戶企業參加認證培訓,目前已完成品牌認證超100項。
……

吉林,讓大家認識新電商。
吉林,讓大家看好新電商。
吉林,讓大家共建新電商。
第四屆中國新電商大會即將啟幕,新電商版圖上的“吉林力量端”將迸發出怎樣的向上力量?讓我們“鎖定”吉林“點落”長春,一起見證!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欒喜良
攝影 蔣盛松
初審: 趙新 復審: 韓方宇 終審: 張彥梅吉網新聞熱線:0431-82902222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