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連續20年位居全國百強縣之首的昆山,在實體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同時也不忘積淀歷史文化,而文化也在“潤物無聲”地融入經濟活動中。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昆山又是如何擦亮文化名片?

“無昆曲,不昆山。看戲曲,到昆山。”這是在昆山采訪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在昆山,戲曲受到人們的歡迎,一面得益于2018年開始在昆山舉辦的匯集了全國348個劇種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昆山的戲曲百戲博物館。

這座年輕人口中的“寶藏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約 1.7 萬平方米,折線型的屋頂像是兩只戲曲中的水袖,而下方的格柵采用了戲曲傳統的記譜方式——工尺譜的設計。博物館的臨展廳正在舉辦《西廂記》的展覽,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參觀。

作為國內首個集齊348個劇種的戲曲主題博物館,這里利用影音技術讓古老的戲曲藝術煥發生命,也用更生動的方式走進人們生活。截至2024年9月10日,博物館開館286天,已經接待的參觀者數量達到了301079人次。

昆山作為江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擁有顧炎武等名賢,為此,昆山設立“顧炎武日”,創排昆曲《顧炎武》。昆山還擁有獨特的江南水鄉風貌,用文旅融合的方式加快古鎮老街的煥新。在昆山熱門的旅游景點,《只此周莊》正在上演。用國潮重構了江南水鄉想象空間,也讓作為“看戲人”的觀眾沉浸其中成為“入戲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