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呼和浩特9月7日消息(記者劉曉祺 見習記者邵玉琴)夜幕開啟,華燈初上。9月3日晚6時許,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清泉街社區開始熱鬧起來,吃完晚飯的社區居民像往常一樣,聚集在社區小廣場,嘮家常、下象棋、看跳舞。
距離中秋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在社區工作人員的組織下,清泉街社區的文藝志愿者們正忙著排練中秋節的文藝節目,這是社區要獻給各族群眾的一份“中秋節文化大餐”。

社區文藝志愿者們表演民族舞(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舞動輕盈腳步,手提燈籠的社區大姐們排練著中秋節要表演的民族舞。《十夸黨的政策好》,社區居民龐愛珍化身“二大娘”,自編自演二人臺呱嘴,詼諧生動的表演贏得陣陣喝彩。
而這場文藝預演的總導演就是清泉街社區黨委書記兼社區主任武荷香。
清泉街社區居民2732戶、5400多人,有11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
在這里,各民族群眾和睦相處,心手相牽,共同撐起了一個祥和幸福的社區家園,續寫著一段民族團結的人間佳話。
近年來,清泉街社區成為全國社區建設的“典范”和“樣板”,獲得了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全國“楓橋經驗”先進典型、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呼和浩特市最美民族團結大家庭、全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多項榮譽。

清泉街社區的榮譽墻(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這一系列成績的背后,離不開社區“當家人”武荷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工作思路,更離不開她“一切以人民為本”的民本理念。
武荷香,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
和藹可親、熱情坦誠是武荷香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今年74歲的武荷香是“社區書記”“社區主任”一肩挑。自1979年參加工作以來,她一直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興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區工作,從一名普通社區工作者成長為該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即使前27年沒有薪資,只有微薄的補助,依然堅守在基層最平凡的崗位上。
2012年2月,達到退休年齡的武荷香被返聘,繼續在清泉街社區任社區黨委書記。
組織舍不得她退休,因為她能帶領各族群眾實現和美與共。 社區居民舍不得她退休,因為她是大家公認的“社區好人”。
“我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怕社區居民有電、水、暖等問題隨時打進來。”武荷香說,在大家眼里,她就是個“大家長”。
“除了搬來的新戶,老戶她都認識,大家也都認識她。”社區干部楊潔告訴記者,轄區有兩千多戶居民,誰家有幾口人,在哪兒工作,家里條件如何,武書記都要摸得清清楚楚。
“有困難找武書記,一定能處理得明明白白。”這是社區居民的共識。

朝鮮族居民金福姬講述鄰里互助故事(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把居民當成自家人,竭盡所能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談及社區鄰里關系,在清泉街社區生活了21年的朝鮮族金福姬大姐金感慨萬分。她說,前幾年兒子找工作困難,在武書記的幫助下,開了一家朝鮮風味餐廳,解決了家人的就業難題。
清泉街社區御鑫苑小區192戶居民的房本辦理問題像一塊石頭壓在武荷香的心頭。2021年,她組織居民代表、玉泉區不動產登記等多個部門負責人在“好鄰居議事廳”展開協商,最終讓全部家庭如期辦理了房產證。
在武荷香的辦公室或“荷香嘮嗑室”,經常有群眾上門訴苦求助。
孩子考上大學,交不起學費來找武書記;家人大病住院經濟困難,找武書記;小孩畢業找不到工作,找武書記;兩口子吵架鬧矛盾也來找武書記……在大家眼里,武書記就是他們無所不能的“娘家人”。
一直以來,武荷香有一個“小習慣”,她的手機殼里隨時夾著100元現金,那是便于隨時為社區群眾“應急”。如今,隨著支付方式轉變,她已將“現金”轉成了線上“紅包”。她表示,現在100元已經不夠用了。
武荷香的辦公桌就擺放在社區“一站式”辦事大廳的角落里。目的就是方便前來辦事的居民群眾坐下來和她聊一聊家里的大事小情。居民的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她都能耐心傾聽、認真解答。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個民族到多民族群眾攜手共濟……在清泉街社區,“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的文化氛圍根植到每一個群眾、干部心中。
這里,志愿服務蔚然成風。

“社區能人”成了社區居民家里的好幫手(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有困難找能人”,在清泉街社區,活躍著一支七彩志愿服務隊,他們承擔著不同角色。其中的橙色便民小分隊成員個個身手不凡,因此被社區居民親切地稱之為“社區能人”。
在社區,有精通水電的昝師傅、善于通下水的郝師傅、擅長醫療保健的郭大夫、擅長中醫的武大夫、擅長法律援助的張律師……這支隊伍是由轄區居民自發組成,免費為各族居民提供便民服務。
40多年的社區工作,武荷香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變遷,踐行國家基層治理模式的扎實落地。同時,積極學習先進地區的社區管理經驗,開拓創建適合清泉街社區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在清泉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好鄰居議事廳”“說理堂”“荷香嘮嗑室”、網格化服務管理監控室、法務警務室等各種便民場所一應俱全。
在社區大院,黨建長廊、小廣場、紅石榴涼亭等服務場所為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構建起互嵌式的社區環境。

居民矛盾在社區“好鄰居議事廳”化解(央廣網見習記者 邵玉琴 攝)
武荷香有一個雅號,那就是“化緣書記”。為了幫助轄區困難居民,她多方奔走、四處求助,建起了“民族團結愛心超市”。20年來,持續為轄區內貧困居民發放生活必需品,而這只是杯水車薪。
多年來,資助大學生完成學業、無償照顧社區內的孤寡老人、殘疾人和孤兒,幫助他們申請低保。逢年過節,自購肉、蛋、糧、油等送到他們的手中,讓大家感受到家的溫暖。
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掛著五彩斑斕的手工香包掛飾。武荷香說,這是社區居民在端午節時制作的。在這個社區,一年中要舉辦好多場各類主題的文化活動,包括元宵、端午、中秋、重陽、國慶等幾大傳統佳節以及跨年夜。社區居民歡聚一堂,做元宵、包粽子、吃月餅、包餃子、炸年糕,節味十足。少數民族居民還把本民族的特色美食拿過來,和大家分享。
“社區有了煙火氣,居民就有了歸屬感,在熱熱鬧鬧的活動中,大家的心貼得更近了。”在武荷香看來,只要群眾的心暖了,再大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一本本“社區賬”、一件件“民生事”,從無人不知,無人不信,到無人不敬。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讓武荷香欣慰的是,如今的清泉街的基層治理模式已經見行見效。她希望這個民族大家庭的所有成員繼續發揚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共創美好未來,共享民族復興榮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