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社紡織車間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隋艷霞):在雪域高原西藏日喀則市仁布縣,傳承著一種已有千年歷史的民族手工技藝—亞德細褐紡織手工藝,從贊布時期(早在唐朝)至今代代相傳。如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一高原紡織技藝通過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的生產模式,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與傳承,也拓寬了當地民眾脫貧致富的渠道。

亞德細褐精布制作的藏族服裝
亞德細褐原材料甄選海拔4300米以上的高原綿羊羊毛,通過人工去雜、漂洗、彈選、碾壓、穿織成布,再以植物染料浸泡,布匹綿滑、舒軟、透氣、保暖、不褪色。相傳文成公主入藏后曾嘆其紡織技術精湛、選材佳優、制作精巧,特命名為“亞德細褐精布”。噶舉派興盛時期,群眾用其制作袈裟贈予高僧大德,深受喜愛,特稱其為“亞德細褐服飾”。至此,亞德細褐精布與服飾成為享譽全區的高檔布料和服飾,為上流社會達官貴人、商賈名流所珍愛。
為了讓這一流傳千年的民族手工藝得以傳承和弘揚,2013年,仁布縣康雄鄉組織貧困群眾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則成立了仁布縣康雄鄉亞德細褐羊毛織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由亞德細褐編織技術非遺傳承人南木珍擔任理事長。

南木珍(左)和母親在生產車間
南木珍是當地有名的編織能手,在母親的影響下,從小就對編織有著濃厚興趣,曾用13年時間系統學習了細褐編織技術。專業合作社成立后,南木珍辦起了技術培訓班,無私地將技術傳授給身邊的姐妹們,帶動周邊鄉鎮群眾共同參與,僅2023年就為200多名婦女提供了不離鄉不離土的就業崗位。
近年來,合作社緊抓國家實施脫貧攻堅的政策機遇,全力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傳承傳統技術的同時,還汲取百家之長,結合現代技術和市場需求,賦予亞德細褐精布新的生命。比如在色彩上,亞德細褐精布以前多為黑褐色和紅色,現在則推出多種植物染色產品,以適應年輕人的需求,進一步擴大了市場。亞德細褐羊毛織品讓更多追求生活品質的人體驗到了傳統與流行的完美融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