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的黑膠唱片版本你聽過嗎?
火車的“哐當”聲是怎么消失的?
導航為什么能識別車道?
高鐵為什么聽指揮?
舟山群島什么時候通火車?
雷達,還是那個大鍋蓋嗎?
造星夢工廠,到底在哪里?
國家工業密碼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新華網、云聽APP、喜馬拉雅APP、機械工業出版社聯辦的《國家工業密碼》——有聲故事網絡互動傳播活動將于9月2日正式上線,一大批精彩有趣的有聲故事,帶領聽眾踏入時光隧道,以國有企業工業文化遺產為起點,開啟國有企業打造工業體系的解密之路,解析寶貴經驗的奮斗密碼,展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光明前景。
75載歲月崢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今天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
憶崢嶸,思棟梁。75年來,千千萬萬國有企業建設者用智慧和血汗筑就了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富國之源,并在航空航天、信息技術、能源電力、裝備制造等領域打造出一大批領跑全球的重大成果。工業底氣足,中國式現代化才能信心強、步子穩。
航空航天如璀璨星辰見證人類不竭叩問蒼穹的壯志豪情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東方紅,太陽升”的旋律第一次在宇宙中響起。從此,我們有了屬于自己的“中國星”,開啟了進入太空的遠征。2024年6月2日,嫦娥六號在月背超穩著陸,隨著航天科技集團研制的一個個航天重器沖向蒼穹,我國的航天事業正在騰飛。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沒有一架自己制造的飛機,要成為航空強國就必須先造出飛機的“心臟”——航空發動機。1954年8月,新中國第一臺活塞式航空發動機——M-11試制成功。如今,中國航發研制的“太行”、“玉龍”、AES100等多型發動機為我國各類飛機、直升機提供了強大動力。這顆強勁的“中國心”,連著航空強國夢想,也聯系著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信息技術如時光印記記錄從電報到互聯網的跨越式發展
1987年11月18日,廣州開通了我國第一個蜂窩移動電話系統,第一批用戶只有700人,但這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移動電話時代。短短幾十年,中國的電信行業一路狂飆。從不能發報的“半部電臺”,到空天地一體的現代化通信,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的信號飛馳越來越輕盈,我們與遠方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上世紀50年代,我國第一條自主設計建造的干線鐵路——京張鐵路,用的是煤油燈來調度列車;如今,高鐵的“最強大腦”——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通過“接收信號”給列車下達指令,以保證每一輛列車都可以一路暢通、安全平穩。有了中國通號的“智慧大腦”,不管時速多快,高鐵都能聽指揮。
鋼鐵制造如大國脊梁書寫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工業傳奇
1958年9月13日,武鋼一號高爐炙熱的鐵水托起了新中國民族鋼鐵工業發展的向往和希冀;如今,在中國寶武武鋼一號高爐國家工業遺址公園內,可以通過屏幕觀看5G+鐵水智慧運輸的現場。
曾經,綠皮車有節律的哐當聲,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受限于工藝條件,每根鋼軌長度只有25米,車輪運行至軌縫處就會產生規律的哐當聲。如今,在鞍鋼集團生產車間,重軌生產線正在一次次刷新工業極限,100米長定尺鋼軌平直度偏差不超過0.5毫米,讓高速運行的列車連一滴水都不會傾灑,火車的哐當聲就這樣成為了歷史的回響。
裝備制造如大國瑰寶傳承工匠精神與科技創新的不熄火種
1953年,第一部自行設計的國產雷達在中國電科14所誕生,中國雷達工業至此起步。如今,借助國內的雷達部署,我們可以看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歷經70多年的發展,中國電科自主研制的雷達,正在為億萬中國人的美好生活織就密布陸海空天的“金鐘罩”和“鐵布衫”。
“萬國機車博覽會”的牌子懸掛百年后,1952年,新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八一號”在青島下線,屬于中國的奔騰年代開始了。一個人口最多、發展速度最快的大國,在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中,像大象在鋼絲上奔跑了起來。時速350公里,這是目前中國中車制造的高鐵運營速度。
立潮頭,明擔當。75年后的今天,國資央企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尤其是新型工業化的主力軍,必須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光榮傳統、堅持寶貴經驗,將戰略功能價值放在優先位置,聚焦國之大者、圍繞國之所需,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進一步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我國工業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又一次歷史性變革。
9月2日起,“國家工業密碼”——有聲故事網絡互動傳播活動將在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官方網站、官方新媒體平臺“國資小新”,新華網、云聽APP、喜馬拉雅APP等平臺陸續首播,澎湃新聞、科普中國等新媒體賬號,微博、知乎、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聯動發布。廣大網民朋友可通過多種互動方式參與話題討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
有哪些令你難忘的工業記憶?
網友:太多了!這個屏幕打不下啊!
快來下方評論區給出你的答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