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申崢崢(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北京時間8月18日11時許,抵達西太平洋首個作業區的“蛟龍號”,搭載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首席科學家許學偉、潛航員齊海濱和張奕完成航次首潛。這是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首臺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第300次下潛。“蛟龍號”在世界矚目中再次展現了中國深潛的實力。
向深水區挺進,啃難啃的骨頭。近年來,“蛟龍號”不斷刷新中國深度,為世人帶來源自深海的中國故事。這些故事背后無不凝結著中國精神,濃縮著中國經驗。未來,我們要在創新驅動軌道上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就必須進一步把這些優勢充分彰顯出來。
“蛟龍號”的成功,離不開新型舉國體制重要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一些對國家民族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科技創新研究上,舉國體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蛟龍號”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調動100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的力量,吸納眾多不同領域的工作人員參與其中。可以說,沒有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的資源配置模式,就不可能有“蛟龍號”頻頻刷新的中國故事。這再次生動說明,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持續深入推進新型舉國體制,是實現重大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只有把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都調動起來,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才能打造更多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戰略、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創新“國家隊”,才能使我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力爭盡早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寶貴的中國經驗和中國優勢。在重大科技創新領域,尤其需要有開放的世界視野,具有國際合作共享的格局和胸襟。此次“蛟龍號”科考任務創了兩個“中國首次”:首次搭載外籍科學家下潛作業;有聯合國批準的、中國唯一一個聚焦深海的大科學計劃開展的首次大洋國際共享航次。人們看到,當“蛟龍號”返回海面后,為之激動的人群中,還有眾多外籍科學家。今天,我國已經逐步建成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研發體系和工業體系,生產力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對于推動人類社會科技進步,更顯珍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鼓勵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對外專業交流合作管理機制”。相信這些戰略舉措,必將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科技創新進一步增添活力。
科技創新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底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通過接續奮斗,鑄就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這些精神的背后,是深刻影響我國綜合國力的一項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這些精神,也共同塑造了中國特色創新生態,構成了鮮明的科技創新文化傳統,成為不斷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獻身祖國科技事業的不竭動力。“國之所需,我之所向”,是科研人員報效祖國的神圣擔當,也是眾多科研工作者共同的初心。歷史滄海桑田,中國科研工作者理想追求和責任擔當從未變遷。
“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這個“李約瑟之問”,曾經是無數中國科研工作者揮之不去的陰影。而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于全球科技創新高地,中國科技發展將以實力告訴世人,“李約瑟之問”已經永遠成為歷史。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28日 03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