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個個教育先驅,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類文明的天空,引領著教育的航船,啟迪著一代代學子的心靈。8月27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制作,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項目”公益支持的系列節目《大教育家》之《陶行知》將在央視頻APP上線。本期節目,我們將跟隨演員岳旸,一同感悟陶行知先生的育人智慧,回顧他為中國教育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 央視頻 ,贊76 陶行知生于安徽歙縣的一個清苦農家,191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金陵大學畢業,后赴美國留學學習教育。1917年,陶行知學成歸國后,先后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任教。他最早注意到鄉村教育問題,認為中國教育改造的根本問題在農村,在3億多農民中普及教育至關重要,主張“到民間去”。同時,他結合中國國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 1939年,面對普及教育的不足,陶行知先生決心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主要招收因戰爭失去父母的流浪兒童,也培養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不讓任何一個孩子的潛能因缺乏機會而枯萎。 他的教育理念,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育才學校設有音樂、舞蹈、文學、繪畫、自然、社會、戲劇等班組,艾青、賀綠汀、戴愛蓮、章泯等知名人士都曾在學校任教。他強調:“要讓學生從老百姓中來,學成以后再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們所學得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為老百姓造福利。”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創辦一所學校談何容易,育才學校對學生不收學費和生活費,因而學校經常面臨資金短缺的情況。陶行知將教師當作自己畢生的事業,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師者之心,為中國教育探尋新路,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貢獻給了中國平民教育。 在本期節目中,演員岳旸帶領我們回到1939年7月20日,重溫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開學典禮上的演講。“我們要引導學生們團起來做追求真理的小學生;團起來做自覺覺人的小先生;團起來做手腦雙揮的小工人;團起來做反抗侵略的小戰士。” ,時長13:46 (13分鐘完整版視頻) 如今,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們繼承和發揚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精神,致力于營造一個開放、包容、創新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這里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實現自我的價值。重慶市育才中學校黨委書記劉雅林提出,學校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引導教師以陶行知等教育家為榜樣,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路者和引路人,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活動,把“教育家精神”外化為實際行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