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3日消息(記者王遲)北緯30度線是一條神奇的緯線。這不僅是一條自然之美的分界線,更是一條文化與歷史的交匯帶。它沿線塑造了獨特的人文風景與地理文化,從古老的文明遺址到多彩的民俗風情,從豐富的物產到獨特的飲食文化,都在這條緯線上綻放出各自的光彩。
《沿著緯度聽中國》宣傳片
在文旅產業迅速發展的今天,沿著緯度線探索中國之美,是對自然風光的追尋,更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深度體驗。這是一場關于美的探索,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重慶:民宿錯落有致地坐落青山間
北緯30度:中國式現代化自然與人文諧鳴的交響詩篇
隨著夏日的熱情如火,2024年的暑期旅游市場再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火爆景象。北緯30度這條神秘而迷人的緯度線,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了眾多旅游目的地的聚集地。
在重慶墊江,當地立足自身優勢,著力構建民宿文旅產業體系,培育出一批特色旅游民宿,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綠色發展模式。更是巧妙利用其獨有的牡丹資源,打造了牡丹櫻花世界、愷之峰旅游區等4A級景區,并成功開發出牡丹花餅、牡丹花茶、牡丹花酒等特色衍生品。極大豐富了墊江縣的旅游業態,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是旅游行業多元化、高品質發展的生動體現。而北緯30度沿線上的各地,正是憑借自身的獨特優勢和精心規劃,成為了游客們心中的理想之地。
8月2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策劃推出的《沿著緯度聽中國》大型融媒體項目在北京正式啟動。首季就聚焦北緯30度這一“地球神秘腰線”。通過深入挖掘和呈現地方特色與魅力,向世界推介中國在不同緯度上的地貌、物產、文旅等,展現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人民生生不息、昂揚向上的生動圖景。
“將把最新鮮的自然活力、人間創新發展的時代聲音收入囊中。通過神秘之山、生命之水、極致風物、老樹新茶、戲曲魅力五個方面,深度探究北緯30度之謎,為觀眾呈現‘了不起的中國珍藏’,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充分體驗和欣賞中國之美。”《沿著緯度聽中國》總導演高曉蒙說。

浙江寧波:游客沙灘嬉戲避暑樂享假期
“緯緯”道來必然“聲”動中國:為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賦能
文旅熱潮的背后是大眾對于高品質文化產品和生活體驗的熱切需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據介紹,《沿著緯度聽中國》計劃用5年時間連續推出5季紀錄片,一年一季每季5集,每集約20分鐘。以中國地理當中的緯度為切入點,展現緯度沿線中國城市的地貌、物產、文旅等獨特魅力。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表示,以媒體產品為當地文旅帶來機遇,其積極效應已是有目共睹。《沿著緯度聽中國》將為地方“農文旅”融合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賦能助力。
安徽省宣城市,這里是坐擁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典范之地。當地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推出個性化定制鄉村游、主題研學、戶外運動等特色旅游產品。同時,聚焦夜游經濟發展,推出夜游街區、夜娛活動、夜讀空間、深夜食堂四大類共24個夜間文旅消費品牌。
安徽省宣城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玉紅向記者介紹,近年來當地深耕細作,致力于構建一系列高品質的旅游廊道,其中以“皖南川藏線”與“皖浙天路”為代表,不僅展現了自然風光的極致魅力,也極大促進了自駕游與露營游的興起。通過精心策劃文房四寶文化旅游節、原創聲樂作品音樂會等一系列文藝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游客的文化體驗。
“此次,央廣網特別匠心策劃《沿著緯度聽中國》大型融媒項目,以人文紀錄片的形式呈現,發揮廣播獨有的聲音特色,向世界推介中國城市,‘緯緯’道來,必然會‘聲’動中國。”陳玉紅說。

湖北非遺——皮影
跨越緯度的文化之旅:共繪中國千姿百態的全球畫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這也正是《沿著緯度聽中國》的核心理念所在。以“聲”為媒,帶動所有通感,不僅記錄山川湖海的壯麗,更平實地捕捉了每一個普通個體的生活片段,展現中華大地上千姿百態的人物風貌、蕓蕓眾生的生動故事以及豐饒物產背后的辛勤與智慧。
從青藏高原到杭州灣,這條神秘而富饒的緯線串聯起萬千奇景與人文歷史的璀璨篇章。“我們要用感性的觸覺來觀察、記錄當下活力的中國,深刻體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蘊含的深遠價值,這也將為國際傳播帶來新的力量,促進世界更加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共存與發展。”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頤武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指出,《沿著緯度聽中國》項目極具融合性、可持續發展性,將衍生出更多產品鏈、價值鏈,多渠道、立體式地講好中國故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