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承德避暑山莊東北部,一座承載著深厚歷史與文化底蘊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承德博物館,靜靜地訴說著中華民族團結、融合與發展的溫暖故事。
2021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承德博物館考察,詳細了解了清代民族關系的發展和多措并舉維護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國家統一的情況,并強調要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好研史學史工作,整合歷史研究資源和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更好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
三年歲月流轉,承德博物館依托其豐富的民族歷史資源,精心打造出一系列展現民族團結與進步的展覽,猶如編織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織錦”,回響著總書記深切關懷的溫暖旋律,引領著觀眾在歷史的回響中感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與力量。
“談起這三年的變化,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今年5月份,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是博物館行業中最高等級的認定,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與鼓勵。”承德博物館副館長丁艷飛自豪地說。三年間,承德博物館從內到外都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不僅在展覽策劃上認真謀劃、多方籌備,先后推出了辰龍獻瑞——避暑山莊龍紋藝術展,萬幾余暇——清代帝后御筆書畫展等原創展覽,力求每一場展覽都能成為傳播文化、啟迪智慧的精品,同時,對現有基本陳列進行了提升,更在公共服務上不斷創新,力求滿足廣大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博物館引入了更多科技元素,如“數字魔墻”系統、多媒體互動平臺等,讓觀眾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科技與文化融合的獨特魅力。

承德博物館副館長丁艷飛與同事們一起查看文物。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陳志洋 攝
“看到這幾年博物館的參觀人數越來越多,我非常高興和自豪?!痹诔械虏┪镳^服務中心,志愿者付東風和記者說道,“這三年里,我親眼見證了博物館的每一次蛻變與成長。從展覽內容的不斷豐富與深化,到服務設施的日益完善與人性化,再到科技手段的創新應用,每一步都凝聚著博物館團隊的心血與智慧?!边@些變化不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觀者,更讓每一位踏入博物館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與魅力?!懊慨斂吹讲煌挲g、不同背景的觀眾在博物館內駐足、思考、交流,我都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人們緊緊相連。這種‘以文化人’的力量,正是承德博物館的魅力所在。”付東風說。

承德博物館志愿者付東風為游客講解“數字魔墻”的使用方法。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陳志洋 攝
“土爾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終還是義無反顧要回到祖國,這真正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影響力和向心力。”在承德博物館民族團結廳,講解員劉娜正在給游客講解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故事,游客們認真聆聽,了解了土爾扈特部歷經千辛萬苦,跨越千山萬水,只為回到祖國的懷抱。這份對故土的眷戀,對民族的忠誠,讓游客們感受到了跨越百年的愛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到承德博物館考察,不僅是對我們工作的巨大鼓舞,更是對中華民族深厚歷史文化和強大凝聚力的深刻認同。三年來,我們做好承德地區通史與專史的研究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整理新編了承德市旅游導游詞。同時,對承德博物館《望長城內外——清盛世民族團結實錄》展覽進行了展陳的提升,并且將‘三交史’的研究成果融入到展覽的講解詞當中,舉辦一系列民族團結的研學活動。”承德博物館講解員劉娜說。隨著承德博物館在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領域的深耕細作,讓深奧的歷史知識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承德博物館講解員劉娜正在給游客講解。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陳志洋 攝
承德是連接京津冀遼蒙的關鍵樞紐,極為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它成為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匯之處,千百年來,承德見證了無數民族遷徙、商貿往來的故事,這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點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民族的語言、習俗、信仰在這里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從皇家園林避暑山莊的宏偉建筑,到壩上草原的遼闊風光,從滿族風情園的民俗展示,到蒙古包內的歡聲笑語,每一處都透露出承德作為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的獨特魅力。
在承德這片熱土上,各民族傳承優秀歷史文化,賡續團結基因,守望相助、和諧共居。無論是歷史上的輝煌篇章,還是新時代的發展成就,都離不開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團結奮斗。承德博物館,作為這一溫暖回聲的傳遞者,將繼續見證并書寫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新時代故事。
“下一步,我們將做好自己的展覽,講好承德的故事,打造這張歷史文化名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我們的文博力量?!背械卤苁钌角f博物院院長孫繼新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