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英雄的十八軍和平解放西藏,把紅旗插上雪山,也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西藏建設時期,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人才,傳承“老西藏精神”。1994年召開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了對口援藏的重大決策。 對口支援西藏30年來,已有10批、近1.2萬名干部人才進藏工作。
從“老西藏”到對口援藏,數以萬計的祖國各族優秀兒女為了建設國家,遠離家鄉、遠別親人,和廣大藏族同胞一起團結合作,共享甘苦,把青春、熱血乃至生命獻給了那片雪域高原。今年是對口支援西藏30周年,但是援藏的故事卻是跨越了幾代人的接力。
拉薩市實驗小學原校長 葉靜:我是1962年進去的,去的時候是19歲不到。8月15日離開上海, 我們到9月2日才到達拉薩。布達拉宮很高,遠遠看到的時候大家就很激動,我們要到了,大家就唱起來了。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理想,就是我們的志愿。 我上音樂課,既沒有音樂教材,又沒有一臺琴,體育既沒有操場,又沒有任何運動器材,連個沙坑也沒有,我們就帶著學生到拉薩河拉沙子回來,就從這個起步的。 這些學生是來自于西藏各個地區的,全部住校。因此我們去了以后既當老師也要當家長。 我給我父親寫的信就說,學生們都回去了以后,我會覺得很空蕩。我父親還回信給我,鼓勵我,說這個很好,說明你已經融入了學生,希望我能夠堅持。 那個時候沒有航空信,他寄過來路上走兩個星期,我再寄回去兩個星期,一個月才只有一封信,他不管我有沒有回信,他每個星期六肯定給我發信的。等我回給他的時候,事實上他已經不知道第五第六封信都已經出去了。 我到西藏才4個月,他就離開了,他人已經走了,信還在路上。我父親像一盞燈照著我應該怎么做怎么走,這盞燈熄滅了。 我在西藏一共38年,西藏的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4年7月20日至23日,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上海等15個省市重點對口支援西藏。 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原校長 張陽:我是第五批援藏干部,上海市教委在日喀則重新建了一個上海實驗學校,選派一位校長。 這所學校原來叫南郊小學,是整個日喀則市最差的一所學校。 就從這一刻起,作為一個教育人,我一定要把這個學校打一個翻身仗。 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原校長 張陽:要想讓孩子受益,師資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當時也邀請了上海各個區的老師到西藏來,把他們的經驗教給西藏的老師。整個日喀則的教育水平要整體好才是好,我盡量多地把日喀則其他學校的老師,一起送到上海、山東去學習,幾乎每年兩次。 在2008年的中考的時候,西藏600分以上的有11個人,我們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占了9人,而且包攬了前三。 教育讓平均海拔4000米的西藏,和平均海拔4米的上海,變得不再有差別,讓不同環境的孩子,有了一樣的起跑線。 山東省煙臺市第八批援藏領隊 田長青:我是2016年6月進藏的,當時在聶拉木縣,可以聽到五湖四海的口音,大家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摘掉貧困的帽子。一共44個村子,其中有40個村子要拆掉重來,縣城基本上80%以上的要拆掉重來。而且又面臨著我們脫貧攻堅的倒計時,我們走了很多的鄉村,脫貧攻堅要給老百姓解決什么問題,我們災后重建的首要任務就解決什么問題。 我們在爭分奪秒的24小時不停地施工,我們整個的縣城,就是一個大的工地,三年的時間,基本上在工地上過。 到2018年的教師節,我們的孩子們終于回到我們自己的學校。我們搞了一個隆重的開學典禮,大家都哭了。 山東省煙臺市第八批援藏領隊 田長青:在我們這一任之內,能夠見到聶拉木(縣)浴火重生,我們感覺也是非常光榮的。 我記得當時我們開縣委常委會,大家提議災后重建廣場就叫人民廣場,因為318國道的起點在上海人民廣場,而我們聶拉木縣是318國道的終點城市。兩個人民廣場,共同見證我們一同攜手邁進全面小康社會。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