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系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體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展示教育系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禮”系列,通過一個視頻、一組大圖、一篇報道介紹河北如何多措并舉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視頻帶你看 育見新聞 ,贊61 組圖帶你看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新能源汽車高壓系統結構與工作過程。 河北大學學生風采。 雄安新區不斷推進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圖為白洋淀高中AI智慧實驗室。 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作為津冀教育協作的重點項目于2018年正式成立。 樂亭縣胡家坨鎮中心小學學生在教室內吃午餐。新華社發 除署名外均為河北省教育廳供圖 報道帶你看 河北多措并舉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校企雙向奔赴跑出加速度 “我們必須不斷拓寬合作領域、優化合作模式,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助力河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近日,一場會議在河北省教育廳舉辦。會議由河北省教育廳、省國資委聯合召集,河北龍頭企業河鋼集團等9家大型國有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與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等10所職業學校相關負責同志齊聚一堂,共謀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力促區域產業發展大計。 自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來,“職教大省”河北發揮自身優勢,順勢而為、謀勢而動,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精準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奮力打造職業教育河北模式,為“經濟強省 美麗河北”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譜寫了絢麗華章。 巧布局優結構 構建產教深度融合新體系 停撤“計算機應用技術”“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建設工程監理”等27個專科專業,新增“智能網聯汽車工程技術”“新能源汽車工程技術”“智能制造工程技術”等24個本科專業…… 經過三年調整,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逐漸形成了以裝備制造業為主鏈、新興產業為補鏈、特色產業為延鏈的“323”專業布局,整體專業設置與河北省、邢臺市主導產業匹配度達到100%。 “今后學校將進一步對接河北省未來產業布局和邢臺‘能源強市’建設,聚焦新能源應用場景,培育、新增‘氫能’‘儲能’等專業方向。”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劉彩琴說。 服務實體經濟是職教體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河北持續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企業的效率和水平,著力優化布局調整,逐漸構建起產教深度融合新體系,形成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相融互促的良好格局。 河北確定了布局調整原則:省屬高職院校重點面向整個行業領域提供服務,市屬高職院校重點面向本市域內的產業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職業本科學校重點服務本省高端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高職專科重點服務本省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中職側重提供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為高職教育輸送具有扎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重點服務縣域特色產業集群。 原則確定,河北快速將優化調整專業結構落地落實。 “專業設置標準控制機制、專業優化調整指標調控機制、周期性專業優化調整機制、專業設置優化調整引導激勵機制、專業設置程序規范機制”,圍繞本省主導產業、“986”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需求,河北建立專業設置與優化調整“五大機制”,并加強專業就業情況分析,開展專業預警提示,為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提供基本依據。 “增加一批、改造一批、撤并一批、加強一批”,河北主動適應本省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新業態,適度超前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的新興專業,以互聯網技術、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優勢專業,撤銷合并布點多、競爭力弱的專業,加強急需緊缺專業建設,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 據統計,僅2024年,河北就篩選出需預警專業41個、撤銷專業點196個;升級改造傳統優勢專業點140個;新增專業點278個,其中人工智能、大數據、康養等新興專業和民生緊缺領域專業占比80.7%。 重技能建機制 探索高素質人才培養新模式 曾幾何時,學生就業、企業招人“兩難”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熱點,也成為職業教育發展難點。如何應對,怎樣“突圍”? 在河北省教育廳副廳長張春生看來,必須找準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同訴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職業教育與地方企業的良性互動、共生共榮。 創新機制,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技能為先,以技能大賽為抓手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如此“雙輪驅動”,成為河北職教的“破題”之策。 河北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了中職、企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中職2年+企業2年+高職2年),畢業后學生繼續留在企業工作。項目企業、中職、高職的地理位置在同一區域,主要招收本地學生,在本地學習,畢業后也在本地就業,服務地方企業發展。 目前,河北已批準中職、企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項目144個,招生近5000人,參與項目的有中職學校102所、高職院校31所、地方企業142家。 “為企業培養,在企業成長。人才培養有目標,學生就業有方向。”項目一經推出,就得到各方好評。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石家莊理想汽車零部件公司工程機械軸套制造的行業市場占有率超過50%,但企業一直為招不到合適員工發愁。 2023年,該企業與藁城區職教中心、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合作實施了首批“2+2+2”貫通培養項目,共招收學生37人。“項目解決了企業招工難、招不到專業對口人才,以及過去中高職實習生實習時間短、技能不達標等嚴重制約企業健康發展的難題。”該公司董事長趙占明說。 從2023年起,河北還開展了高職“提前就業班”項目,即高職學校對接服務先進鋼鐵、綠色化工、健康食品、生物醫藥等河北主導產業和民生緊缺領域,選擇優質頭部企業,在校內選拔學生組成“提前就業班”。 目前,河北省已批準“提前就業班”29個,參與高職院校18所、企業25家、學生2607人。聯想集團、石家莊軌道交通集團、石家莊四藥等知名企業均參與其中。根據規劃,河北2026年將設置“提前就業班”200個以上,預計受益學生2萬人。 前不久,2024年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舉辦,其中省賽賽項達到242個,較上年增長18.7%,有6000支隊伍、1.5萬名學生參賽,校賽專業覆蓋率達到25%以上、參賽學生超過30萬人。 河北在全省建立了積極參與世界技能賽事的技能大賽體系。從2024年起,14個地市全部舉辦市賽,實現全覆蓋。河北還要求,全省所有獨立設置的職業學校(含職業本科高校)均建立起校級大賽機制。 此外,河北強化了技能大賽結果運用,在升學環節上給予獎勵,規定對獲得國賽三等獎及以上或省賽一等獎獎項的中職學校應屆畢業生,可由高職單招院校免試錄取。 “我們還將探索建立學生大賽榮譽體系,采取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技能自信、成才自信。”張春生表示,“同時,加強與人社、工會等部門的溝通,探索建立各級各類大賽獎項互認機制。” 深協同聚合力 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在校成立“河鋼集團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精準開展企業職工崗前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培養出718名金牌工人、技術標兵和技術能手;雙方共同探索職業本科生工學交替教學模式,開發專業核心課程、新形態教材及實踐教學項目;雙方針對生產中遇到的關鍵技術難題,聯合打造科研團隊攻關…… 自從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與河鋼集團攜手開始合作,雙方逐漸建立起深度協同創新機制并取得豐碩成果。“這些成果為后續的企業技術改造、工藝優化及產品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將繼續攜手并進,共創校企合作新篇章。”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校長薛曉萍說。 一直以來,河北始終注重深化各方協同,匯聚起全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合力。 除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河北還著力強化部門協作。多年來,全省持續加強教育、人社、發改、工信、國資、工會等部門的聯系溝通,全面開展產教對接活動,共同研究全省產業發展現狀和未來產業發展,共同分析河北省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匹配情況與存在的問題,找準河北省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方向。 河北已建立起廳市會商機制,成立了廳市會商機制工作專班,指導各市結合本地實際謀劃教育強省建設省市合作的重點任務、改革試點事項,與唐山市合作共同推進國家級產教融合型城市、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與保定市合作共同推進保定市部省共建市域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高地。河北成立了全省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指導委員會、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改革研究院,邀請省內外知名職業教育專家參與,加強職業教育領域政策研究。 河北還加強與國內外職業教育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的聯絡溝通,常態化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冀作報告、講座,或組織本省高職院校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到國外、先進省份學習交流。 1995年在全國開創了“縣縣都有職教中心”的先河;1997年經教育部批準,河北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工業高等專科學校更名為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成為全國第一家冠名“職業技術學院”的高職院校……曾經,河北職教“敢為天下先”,如今河北職教高質量發展更有底氣。 截至目前,河北現有中等職業學校763所(含135所技工學校),在校生105.46萬人(含技工學校在校生16.25萬人);現有高職院校70所(含4所職業本科學校),在校生85.43萬人。全省建成49所中職國家示范校,建成11所高職國家優質校;10所高職院校入選國家“雙高計劃”;4所公辦職業技術大學獲準設立…… 新時代新要求,新目標新舉措,河北職教改革發展正開啟新征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