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這天地的秀美,和世界交朋友。讓你聽萬里的山河,唱千年的大歌……”
8月21日,伴隨著各國學生現場演唱的《和世界握手》的飛揚歌聲,2024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如約而至。中國和東盟國家賓朋好友,再一次相約貴州,共謀教育合作發展新篇。

2024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開幕式在貴州省貴陽市貴安新區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永久會址舉行。

各國學生代表現場演唱《和世界握手》
“近年來,在習近平主席‘五大家園’倡議引領下,中國-東盟教育合作取得積極成效,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促交流的互動格局進一步形成,教育日益成為青年一代彼此相知、相親、相融的催化劑和黏合劑。”交流周開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長何光彩說。

2024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開幕式現場
白駒過隙間,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走過不平凡的17年。作為中國-東盟政府間唯一以教育為主題的交流合作平臺,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不僅促進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成為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2024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現場
在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秘書長哈必芭·阿卜杜勒·拉希姆博士看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我們共同致力于通過教育建設更美好未來的堅實證明。
“交流周促進了國之交與民相親,得到各國領導人高度認可。”緬甸教育部副部長莫佐通說。
引進來走出去,共筑開放教育生態體系
俯瞰中國,地處西南部的貴州,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東南亞的重要通道。
地緣相近、文緣相連、商緣相通,使得貴州在推動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合作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2023年東盟杯國際藤球邀請賽女子單組賽頒獎現場(貴州圖片庫供圖)
自2008年以來,貴州以交流周為平臺,以高校合作為發端,將教育對外開放從高等教育延伸到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學生流動、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青少年交流……在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中,貴州與東盟國家建立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網絡。

貴州財經大學圖書館(來源 貴州圖片庫供圖)
貴州財經大學2021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諾拉2020年從緬甸來到貴州,在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習一年漢語后,入學貴州財經大學。

2022年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期間諾拉參與志愿服務。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珍情 攝
“2022年我就參加了交流周的志愿服務工作。”隨著對中國和貴州的深入了解,諾拉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日益濃厚,打算繼續在這里學習歷史。

貴州大學一景(貴州圖片庫供圖)
與“引進來”的諾拉一樣,“走出去”的貴州大學博士生張茜也在交流學習中收獲了成長。
2018年,張茜通過貴州省“千人留學計劃”赴泰國皇太后大學真菌卓越研究中心學習。帶著課題去的她,在泰國學習期間不僅順利完成了課題研究,還發表了相關論文。

中國-東盟協同育人項目泰方合作團隊。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陽 攝
十七年櫛風沐雨,同向而行。中國和東盟各國凝心聚力,在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形成系列務實成果,交流周不僅見證著中國與東盟的深厚友誼,更成為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
去年,首次啟動實施地方公派赴新加坡高水平大學留學“百人計劃”,師生雙向交流突破“雙千”目標;貴州大學與泰國皇太后大學合作舉辦植物病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項目,實現貴州高校與東盟國家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零的突破”……借助交流周平臺,貴州不斷探索教育相通、人文相融的開放路徑,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外師生雙向交流、中外合作辦學等方面均實現了新突破,推動教育發展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

非遺傳承人張義蘋(中)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非遺體驗館向留學生示范苗族蠟染繪畫技藝(貴州圖片庫供圖)
以教育為紐帶,織就多元人文交流篇章
“李白的《靜夜思》是我學到的第一首中國詩詞,我也知道了對中國人來說月圓代表團圓。”8月19日,在2024交流周“漢語橋”—“詩琳通公主杯”東盟國家來華留學生演講大賽上,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的老撾留學生莊啟榮分享了自己學習中文的故事。

2024“漢語橋”—“詩琳通公主杯”東盟來華留學生演講大賽現場。圖源 貴州畫報
比賽中,來自東盟國家的留學生,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和表達方式,解讀中國詩詞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以及自身的觸動和啟發。
“比賽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通過學習漢語來加深彼此之間文化理解的平臺。”泰王國駐昆明總領事館總領事帕薇婉說。
人文交流不僅是中國和東盟各國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更是跨越歷史長河,沉淀出中國和東盟面向未來、相向而行的深厚根基。回顧交流周過往,以教育為紐帶,文化、旅游、青年、智庫、體育等領域交流合作持續深化,中國與東盟人文交流葳蕤春華、碩果盈枝。

2024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現場
“橋見”貴州活動、“知行貴州”絲綢之路青年交流計劃……作為交流周永久舉辦地,貴州不斷更新辦會理念、豐富平臺載體,通過深化教育合作、創新教育模式、加強文化交流、推動旅游發展等多種形式,促進中國-東盟人文交流服務體系持續提質增效,努力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發揮積極作用。

2024年“知行貴州”絲綢之路中外青年交流項目活動在銅仁啟動
多元交流,共創未來。今年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2024交流周以“深化教育合作、促進人文交流、攜手共創未來”為主題,圍繞“尋美·我眼中的中國-東盟人文交流”、綠色農業技術推廣、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電商直播、大數據賦能教育教學應用等,舉辦合作洽談、產業對接、教育服貿、現場體驗等系列活動,全方位呈現各領域合作成果和成功經驗,為中國-東盟合作增添活力。
拓展內涵外延,探索“教育+”新模式
“教育交流,是促進民心相通、文明互鑒、經濟合作的重要橋梁。”在2024交流周開幕式上,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李炳軍表示,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17年以來,貴州以教育交流為紐帶,拓展產業、旅游、醫療衛生、科學研究等領域務實合作,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4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現場,嘉賓體驗VR。
“今年交流周特別創新設計了‘教育+’項目,學校承辦了其中之一的理工科強化行動合作洽談活動。”貴州理工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李源介紹,活動邀請了50余家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知名企業到黔圍繞貴州主導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重點突出“富礦精開”和“六大產業基地”建設需要,與貴州高校在理工科學科專業建設、理工科人才聯合培養、理工科師資交流、理工科服務發展能力等方面開展合作對接。
創新實施“教育+”項目模式,是對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大背景和交流周活動主題的具體回應和落實。這也是貴州立足交流周資源稟賦和優勢特點,以教育為主體,向科技、文化、旅游、體育、青年、媒體等方面輻射延伸,帶動推動中國、貴州與東盟深化各領域交流合作的一項重要創新舉措。

航拍貴州省貴陽市貴安新區大學城中國貴安創客聯盟總部基地(貴州圖片庫供圖)
回望十七載攜手共進路,貴州與東盟國家的教育合作早已日益深化——從語言學習到專業技能培訓、到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再到創新合作模式與機制……每一次轉變、每一項成果,都見證著雙方攜手并進、共同發展的堅實步伐。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何光彩說,面向未來,中國愿同東盟各國、東盟秘書處及相關區域組織共同努力,深化教育合作,促進人文交流,共創美好未來,攜手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往來萬里路長在,有約千年盛景開。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共贏之路必將越走越堅實、越走越寬廣,更多的活力與機遇,也將在貴州這片熱土上持續綻放。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