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系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即日起,教育部新媒體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展示教育系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禮”系列,通過一個視頻、一組大圖、一篇報道介紹陜西如何以評價改革撬動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陜西高校畢業生西部基層就業風采展示活動現場。
大學生在西安交通大學西部創新港。
陜西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文教園第一小學師生在上課。
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仙臺壩小學學生現場體驗無人機。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在做實驗。
均為資料圖片
報道帶你看
陜西以評價改革撬動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評價“指揮棒”激活高校新動能
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西北區域中心,聚集了110多所高校,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科教資源。 近年來,陜西省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和高等教育龍頭作用,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引導高校人才培養強質量、戰略支撐強優勢、服務地方強作為,切實增強教育支撐國家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 強化“質量導向” 加強人才培養 “身處和平與發展時代,新時代大學生還需要發揚斗爭精神嗎?”“如何看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這些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困惑,通過線上、線下與老師交流等方式通通得到了解答。這個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凝練總結的立德樹人“千問千答”計劃,實施三年來,學校將其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落實到辦學育人全過程,把“大思政課”與學科建設和專業教育充分結合,深化了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千問千答”計劃是陜西高校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縮影。聚焦高等教育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陜西省大力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深入推進國家“大思政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打造延安精神、西遷精神特色品牌課程,組織“百校聯百縣興千村”“研究生支教團”等助力鄉村振興,讓學生實地感受中華根、延安魂、復興夢,著力培養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 陜西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將支撐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學科專業建設評價的重要內容,聚焦陜西省打造的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建設,做優做準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名單”,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聯動反饋機制,加強學科專業動態調整,通過做強一批、升級一批、布局一批、培育一批、淘汰一批,聚集優勢學科專業成鏈、成群、成勢,培育增列一批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公共衛生、臨床醫學、中醫藥等前沿交叉和區域急需學科專業,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發展的契合度。 陜西成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聯盟,組建陜西省基礎科學(數學、物理)研究院、陜西省基礎科學(化學、生物)研究院和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陜西抓實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建立部省評估協調聯動機制,增列服務地方發展、促進文化傳承等7個審核要點和1個“特色發展”評價要點,創建“方案審查—中期檢查—整改回訪—成效考核”的四環節整改檢查模式,引導高校樹牢育人本位、堅持學生中心、分類特色發展,強化教育教學質量保障。 各高校聚焦國家安全戰略、“一帶一路”倡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緊迫需要開展人才培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立足西部旱區、面向全國,培養生物育種、旱區種業等專業人才,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及“一帶一路”建設。榆林學院錨定能化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培養服務國家能源化工基地綠色創新發展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評估促使陜西各高校結合國家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專業結構優化和內涵提升,已評高校可服務于國家級平臺的專業529個,占比48.9%;支撐陜西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的專業490個,占比43.5%。 強化“區域定位” 服務國家戰略 今年7月,習近平主席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發表署名文章,指出要“夯實中哈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礎”,“共同辦好魯班工坊、孔子學院、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培養更多中哈友好事業接班人”。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依托西北工業大學優勢工科學科,整體輸出課程體系、教學范式、評價標準和質量保障體系,致力于培養具備研究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本土人才。該分校是我國在中亞地區開辦的第一所海外分校,為中國高校“海外分校”建設提供了樣板。 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是陜西積極服務和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典型代表。陜西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研究制定7大方面24項教育開放評價指標體系,明確把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留學生培養、科研合作、交流互訪等作為重要評價內容,引導高校加快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不獨于此,陜西以開放合作共享為牽引,實施教育開放評價,建立更高水平的教育對外開放體系,強化留學質量保障,推動教育對外開放開創新局面。 7月4日,上合組織峰會在哈薩克斯坦召開期間,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組織在阿斯塔納信息技術大學召開《上海合作組織高等教育合作成果集》發布會暨高等教育合作與產教融合國際研討會。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于2015年由西安交通大學發起成立至今,共吸引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180所大學加盟,形成遍布世界五大洲的高等教育合作平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人文交流等多方面合作扎實開展。 陜西強化國際教育共同體建設,牽頭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等合作交流平臺,在海外設立3個“魯班工坊”、8個“秦嶺工坊”。2017年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發起組建的“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吸引了來自18個國家120家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和企業成員單位加盟,已成為陜西省職業教育國際交流的重要溝通合作平臺。聯盟積極推動陜西職教出海自主品牌——“秦嶺工坊”的建設與發展,目前全省8所職業院校在海外建成8個“秦嶺工坊”,在人才培養、師資培訓、技能培訓、人文交流、服務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展開廣泛合作。 陜西還扎實開展國別區域研究,啟動絲綢之路人文研究中心建設。以網絡化、智能化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國際共享,鐵路、裝備制造等領域的26個專業和293個課程標準被坦桑尼亞、烏茲別克斯坦、老撾等14個國家采用。各高校立足自身特色優勢,“走出去”成果可圈可點。長安大學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開展國際學生“訂單班”培養,各類校企合作項目累計培養語言通、技術精的高層次屬地化人才近400名,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 強化“實績貢獻” 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如何加強有組織科研,引領高校把握科技創新本質,全力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對此,陜西連打三張評價改革牌。 陜西樹立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持續完善激勵創新、促進轉化的政策群,制定進一步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意見、推進省屬企業與高校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指導高校出臺自設科研機構管理辦法,加快構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估體系,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與高校領導班子年度考核、招生計劃指標分配、財政專項經費分配、科研項目和平臺建設支持、績效工資總額核定等資源配置掛鉤,將實績貢獻評價落實到校、落實到人。 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依托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以省屬綜合類、理工類高等院校為重點,持續強化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深入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改革、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改革,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專用平臺,布局建設秦創原陜西高校創業孵化基地,遴選高價值成果重點實施轉化,充分釋放高校創新創業活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果轉化項目合同及到款額以年均20%的比例逐年增長,師生雙創人數3500余人,孵化100余家科技型企業。微電子領域40件專利以3000萬元許可給某公司使用5年。牽頭獲批1項中國專利金獎、3項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陜西省專利一等獎。 創新建立“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答題、企業閱卷”的科研組織模式。增設秦創原“總窗口”專項,加大服務地方專項支持力度,培育學科交叉的創新團隊,聚焦重點產業鏈布局建設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撤銷、重組、優化高校科研平臺285個,指導高校與屬地、“鏈主”企業共建教育科技人才創新聯合體、產業創新聯盟、大學科技園,著力增強高校科技服務發展能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經過不斷探索實踐,形成“研究院+公司”全鏈條成果轉化創新模式,成立8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轉化膜分離技術、裝配式鋼結構技術、高延性混凝土技術、城市級停車物聯網技術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組建西安金藏膜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科創企業,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8.5億元,3家企業被認定為陜西省新型研發機構。依托該模式,陜西省膜分離技術研究院先后孵化15家企業,其中西安金藏膜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B+輪融資,累計融資2億元,市場估值超過30億元。 改革,最大程度激發和釋放出陜西高校科研人員的創新潛能。據統計,2023年,全省高校科研人員創辦科技企業200余家,承擔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78億元,較上年增長14%。簽訂技術合同1.8萬項,金額114.89億元,較上年增長65.86%。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