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發布會在西藏拉薩召開。會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發布了以重大科學發現和科學對策為主要內容的十大標志性進展,會上還啟動了“一原兩湖三江”重大標志性科考活動。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單位,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務負責人、科考隊員和有關高校、科研院所的4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
此次會議發布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進展成果包括:闡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系統性和特殊性,全過程科學支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闡明氣候變化影響下亞洲水塔失衡特征和影響,科技支撐水資源與水安全戰略;厘清氣候變化影響下青藏高原碳匯功能和變化特征,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并服務雙碳目標;解析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變化,優化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建設;開展青藏高原隆升過程與環境演化歷史研究,評估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基地的礦產資源現狀與遠景;揭示青藏高原自然災害時空規律和成災機制,保障重大工程建設和運維安全;揭示青藏高原人類活動過程,提出區域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融合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中國方案和智慧;構建地球系統多圈層綜合觀測與預警平臺,服務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創造巔峰使命極高海拔科考多項世界紀錄,樹立世界級原創性科考活動標桿。
科考發現,亞洲水塔區在變暖、變濕、變綠的同時,也在變暗。變暗的主要特征是冰川、積雪面積減小和植被變綠共同導致的地表反照率減小。目前亞洲水塔地表總儲水量超過10萬億立方米。
科考還厘清氣候變化影響下青藏高原碳匯功能和變化特征、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并服務雙碳目標。科考發現,青藏高原作為碳庫,其生態系統碳匯為每年1.2億至1.4億噸二氧化碳。按照當前每年二氧化碳排放5500萬噸計算,青藏高原的碳盈余每年超過6500萬噸。
科研人員解析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變化,優化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建設。科考揭示了過去15年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變化規律和整體趨好的態勢,發表新物種超過3000個。科考評估了高原重大生態工程實施的時空格局,發現由于系列重大生態工程建設,青藏高原生態系統退化態勢得到了遏制,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呈現總體穩定向好態勢。
科考還恢復了青藏高原6000多萬年以來不同地體地表差異隆升過程,提出青藏高原由造山帶到統一高原隆升的新模式。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生物效應,發現青藏高原是古生代以來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樞紐。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十大任務負責人分別發布了各個任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的共計30項重大成果。這些成果共同支撐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學工程的構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