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系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即日起,教育部新媒體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展示教育系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禮”系列,通過一組數據、一組大圖、一篇報道介紹山東如何扎實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濟南高新區金谷小學學生在學習水果蔬菜拼盤制作。中國教育報記者魏海政 攝
淄博市張店區小學生在齊飛航空研學基地進行暑期研學活動。資料圖片
煙臺市小學生參加勞動教育。資料圖片
威海市碼頭小學學生在開展學雷鋒活動。黃潔 攝
濰坊市濰城區濰州麓臺學校學生在做物理實驗。資料圖片
報道帶你看
山東扎實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奏響擴優提質新樂章
“這學期,我們終于搬進了渴望已久的新學校。從遠處的高樓上望去,新學校的形狀就像一張氣勢恢宏的大弓,寬闊的操場,嶄新的教室,還有無粉塵的光能黑板呢!”小學生張梓晨日前在作文中這樣描繪自己美好的新校園。 張梓晨是山東省臨朐縣彌水學校西苑校區的學生。這里原本是位于城郊的盧家莊學校,近兩年,當地投資近1.6億元建成規模達36個班的新學校,解決了城郊20多個村莊孩子上學遠、家長接送難的問題。 地處沂蒙山區腹地的臨朐縣正聚力打造“15分鐘上學圈”,上述變化正是當地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山東深化基礎教育供給側改革,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著力構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堅持達標擴容 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 “剛搬來時,我們最擔心的是孩子入園問題。”近日,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學府新城幼兒園幼兒家長黃靜告訴記者——這也是很多小區居民關心的問題。 “沒想到,小區里早就建成了高標準的配套幼兒園。教室整潔明亮,觸控一體機、鋼琴等教具玩具一應俱全,廚房干凈衛生、餐點營養健康,戶外還有專門的游戲區、生活區和涂鴉區,老師們既親切又熱情,孩子入園后每天都很開心”。黃靜高興地說。 近年來,山東大力實施“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公辦幼兒園擴容工程,并把創建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作為推動學前教育達標擴容,實現“優質+普惠”發展的重要抓手。 “十四五”以來,山東全省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339所,新增公辦學位32萬個,高質量完成了2121所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整治任務,全省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61%,3年提高8個百分點。2023年,山東21個縣通過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實地核查。 與此同時,山東深入推進農村學前教育鎮村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探索“一個法人、多個園區”的管理模式,實現黨建、業務、師資、經費、資源等一體統籌、共建共享,全面提升鄉村幼兒園辦學水平。 “嵐山區自2008年探索實施鎮村一體化管理模式以來,已經實現普惠性幼兒園全覆蓋,農村園條件全面改善,鄉鎮中心園全部達到省級示范園標準,全區省級示范園及一類園以上優質園占比達78.33%。”日照市嵐山區教體局局長何玉濱介紹。 山東還將優質園建設情況納入對市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目前,全省有一類及以上優質園12766所,占比達到58.76%。 堅持城鄉一體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榮成市石島灣中學是一所沿海鄉鎮學校,生源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60%。 “榮成市推進城鄉學校聯盟化辦學,通過管理互通、資源共享、教學聯動一體促發展。”該校校長張紅云說,“我校所在的第二實驗中學聯盟,通過聯盟內集體教研、磨課等,與市直學校共享優質教研資源,教師教育教學業務水平得到了整體提升。” 榮成市還通過實施教研員駐校制度,推動學科教研員每周三天下沉到農村薄弱學校,幫其提升教研水平;城鄉學校每月通過“空中課堂”一體化備課教研,促進教育資源共享。“近兩年城鄉學校綜合考評差距進一步縮小,部分鄉鎮學校還位居前列,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榮成市教體局局長劉志剛說。 近年來,山東扎實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先行創建,并錨定學位資源供給短板,城鄉一體化大力擴增優質資源。“十四五”期間,山東新建、改擴建學校903所,新增學位88.3萬個,順利應對入學最高峰,大班額保持“動態清零”。2023年,全省有9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實地核查。 山東還錨定鄉村辦學條件短板,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建設,推行11項重點任務和42項重點改革舉措,近3年共完成投資215億元,面向鄉村學校實施薄弱環節改善項目9239個。 “本來想讓孩子轉到城里上學,現在鎮上新建了教育園區,還交流來了11位優秀老師,條件、師資有了很大改善,還是在家門口上學更方便。”臨朐縣石家河小學學生家長聶清苗說。今年,石家河教育園區剛剛投入使用,就成了城區優質學校的分校,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傾斜,老百姓也對農村辦學更有信心了。 臨朐很多學校都發生了和石家河小學一樣的變化,該縣實施“中小學幼兒園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投入26.8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推動擴優提質和鄉村教育振興。 此外,通過推動各地創新實施“強鎮筑基”行動,山東支持856個鄉鎮開展試點建設,覆蓋率達到75.8%,近3年實現生源回流1.31萬名。同時,推進“強校擴優”行動,通過集團化、聯盟辦學等舉措,已建立學校發展共同體3678個,納入學校1.03萬所,有效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堅持質量引領 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 “每個縣都有一所優質公辦縣中,布局建設一個省市學科基地。”山東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山東深入實施縣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壓減跨地域招生1.5萬人,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擴大高中優質資源覆蓋面。 以濟南市歷城二中為例,過去,這是一所地處農村鄉鎮、辦學較為薄弱的高中。 歷城區教體局局長、歷城二中黨委書記李新生介紹,2018年,歷城二中搬到唐冶新校區,改善了辦學條件,有了配置先進的藝術樓、科技教育和體育場館。近年來,該校學生社團原創器樂和舞蹈作品獲得全國藝術展演一等獎,女足七戰七勝奪得第27屆世界中學生足球錦標賽冠軍,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入選山東省首批普通高中省級學科基地,學校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英才教育、科技創新教育和藝體教育成為該校優質特色發展三張亮眼的名片。 歷城二中的變化,正是山東縣中優質特色發展的典型代表。在學業水平考試中,山東縣中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整體高于城區高中。山東還積極構建高中多樣發展“雙特”模式,深入實施強科培優行動,創新構建“特色學科+特色高中”雙特辦學模式,設立綜合高中辦學試點,打造普通高中特色辦學核心競爭力。 “學校的多元辦學,幫一批又一批學生實現了夢想。”淄博市周村區實驗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路蘭英說,“我們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提供文化類、藝體類和職業類的普職融合分類課程,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要,賦予學生多樣化成長成才路徑。” 作為山東省首批綜合高中試點學校,周村區實驗中學以普通高中為主體、普職融通為特色的多元辦學發展路徑,既助力學生成長,也促進了學校優質特色發展。 目前,山東省、市已建立341所人文、科技、藝體、技術、實踐等特色高中和711個特色學科基地,實現了學科基地縣域、學科全覆蓋。 此外,山東還重點實施高中辦學質量評價行動,并開展區域高中教育資源供給預警,加快推進公辦普通高中學位擴容,3年增加高中學位23萬個。 堅持公平適宜 推動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 在特殊教育領域,山東于2023年啟動實施特教學校辦學質量達標工程,目前已組織開展首批44所特教學校達標驗收工作,推動特教學校增加編制292個,增加校舍、操場面積2.38萬平方米,新增學前部26個、中職部15個,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安置率穩定在100%。 “針對師資等短板弱項,我們對特殊教育學校師資實行動態管理,三年一次核編并及時調整補充,確保在編在崗人員滿足要求。”濟寧市嘉祥縣教體局局長毛存響介紹。 建立隨班就讀示范區示范校,也是山東推動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2021年至2023年,山東遴選建設了70個省級殘疾少年兒童隨班就讀示范區、622所省級隨班就讀示范校,隨班就讀學生29705人。 “我們建立了以藝術課程為主體的‘半日融合’活動實施體系,實現了隨班就讀一體化、融合化、統籌化發展。”淄博市博山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張冬杰介紹,“學校針對腦癱兒童樂樂(化名)定制的‘融樂’個別化教育,幾年下來,讓樂樂從膽小、自卑、不敢說話變得性格開朗健談、熱愛學習、熱愛班集體、熱愛生活,并在‘書香潤萬家,親子共成長’讀書節活動中,與媽媽一起走上舞臺誦讀《愛與夢想》,感動了全體師生家長。” 此外,山東還加快推動特殊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在特殊教育學校增設中職部(班)65個,在普通中職學校增設特教部(班)17個,定期舉辦殘疾學生職業技能大賽,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更好地融入社會。 “學校根據各類學生的障礙類型和發展優勢,開設不同職業教育專業,建立了七個實習就業基地,和近十家企業簽署校企合作協議,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實現了課堂教學與崗位需求‘零距離’對接,學生畢業與上崗‘零過渡’。”濟南特殊教育中心校長于生丹介紹。該校培養了奧運冠軍崔娜、攝影師于波、自主創業者龐志才等一批優秀人才,300余名學生被高等院校錄取,3000名學生成長為技能型人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