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森林覆蓋率連續四十多年居全國首位,而龍巖更是名副其實的“生態優等生”,其中,長汀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9.55%,然而曾經,這里到處都是水土流失、草木不生的“火焰山”,長汀是如何從“濁水荒山”一步步變為綠水青山的?
總臺記者 彭雨佳:我現在就在龍巖市長汀縣河田鎮的一個山頭。通過航拍畫面可以看到,周邊都是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森林。大家可能會發現,在這片生機盎然的森林中,有一塊光禿禿的、看起來很突兀的土地。那為什么在森林覆蓋率如此高的地方,會有這樣一片光禿禿的土地呢?其實這是長期遭受水土流失的山地,是當地特地保留下來的水土流失對照區。

總臺記者 彭雨佳:長汀縣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地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昔日的長汀縣到處都是像這片對照區一樣貧瘠荒蕪的土地,到處都是“光頭山”。由于缺乏植被覆蓋,地表土被沖刷殆盡,土壤沙化貧瘠,只能生長出一些低矮的馬尾松和雜草,到夏天溫度最高的時候,這里的地表溫度超過70攝氏度,加上土壤是紅色的,因此也被當地人稱作火焰山。面對嚴重的水土流失,這里的人們與惡劣的生態進行了一場漫長而艱難的較量,如今的長汀縣已經是山河披綠、生機盎然。

長汀是如何實現這樣巨大轉變的呢?二十多年來,當地不斷探索,采取多種水土流失治理方式。眼前的這片山頭,就是近些年開始治理的重度水土流失區,在這里實施的是草灌喬混交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這里的植物種植方式是有設計、有講究的,地面上有一道道溝,溝里種植著一些灌木和草本。那為什么要這樣搭配呢?是因為這種水平溝種上適宜的植物后,可以攔截地表水流,保持溝內的土壤的濕度,控制水土流失。經過治理后的土壤也會逐漸發生改變,慢慢變成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

二十五年來,長汀摸索出越來越多的“治荒秘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長汀仍然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走在生態治理的創新之路上,2023年,長汀縣簽約了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的碳匯交易,這些水土流失治理之后形成的綠水青山,通過碳匯交易,轉化成了真正的金山銀山。

除此之外,長汀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探索綠色產業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農民在保護的前提下,科學發展林蜂、林果及河田雞等林下經濟,讓森林成為水庫、錢庫、糧庫、碳庫。

如今長汀縣山綠了、水清了、田肥了、百姓富了,森林覆蓋率接近80%。長汀經驗成了國內外很多國家和地區在生態修護和保護方面的重要示范樣本,長汀也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