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 !再來一個”
7月29日晚,長安大戲院內喝彩聲和歡呼聲此起彼伏,貴州新編歷史京劇《陽明悟道》連續兩天的展演即將結束,演員謝幕觀眾卻仍未離場。這是該劇繼在清華大學、國家大劇院演出后第三次進京,參加“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新時代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再度受到觀眾熱捧。
演員謝幕后,觀眾仍未離場
謝幕完畢,觀眾的掌聲經久不息,飾演王陽明的演員馮冠博和飾演麗娘的演員李冉,應觀眾呼聲,再次登場。“北京是京劇發源地、是戲窩子,雖然已經是第三次進京演出,但我們仍戰戰兢兢,做了很多準備,非常感激大家如此捧場。”
隨后,二人再為大家表演了一段京劇選段,觀眾才慢慢散去。
馮冠博飾演的王陽明
實際上,在演出開始前,熱鬧的氛圍已經到來,不少觀眾提前排隊等候檢票。戲迷韓繼華說:“我是‘二刷’,此前在上海演出我就看過,這是一部哲學戲,有些唱段令人醍醐灌頂,這次長安大戲院一放票我就搶了票。”
觀眾提前候場檢票
本次展演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遴選40部優秀作品進京演出,《陽明悟道》是入圍的4部京劇作品之一。

“驛樹雨聲翻屋瓦,龍池月色浸書床。”隨著王陽明原著詩句的吟唱,京劇《陽明悟道》拉開演出序幕。該劇講述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知行合一”哲學命題的首倡者王陽明謫居貴州龍場,在黔山黔水黔人的影響下,悟圣人之道、講學黔中的故事,展現王陽明“長思頓悟”的歷史瞬間和哲理價值。
《陽明悟道》劇照
“這出戲發人深思,很多唱段選用了《傳習錄》的原文,陽明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應該得到這樣的推廣。”觀眾朱世雍看完演出后說。
守正創新,《陽明悟道》立足于陽明文化轉化運用,設計了大量哲理性唱段和表演空間,鮮活呈現“龍場悟道”這一中國哲學史上的偉大瞬間及前后的故事,深入淺出地闡述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念。
《陽明悟道》劇照
同時,該劇在音樂設計、舞蹈舞美中都融入了故事主要發生地貴陽市修文縣龍場鎮的少數民族元素。“京劇雅俗共賞受眾廣泛,我們在唱腔當中融入一些少數民族山歌,配合舞臺設計中的少數民族舞蹈,讓觀眾既熟悉,又有新鮮感。”王陽明的飾演者馮冠博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竇天旗飾演苗族女孩龍珠
首演兩年來,《陽明悟道》在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演出40余場,成為貴州與全國各地文化交流的橋梁。該劇先后榮獲第十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入選202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領銜主演馮冠博憑借在該劇中的精彩表演榮獲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