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文物是活著的歷史,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不僅豐富著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更堅定著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自信。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天山網推出《何以中國·文物穿越記》專欄,講述這些珍貴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探尋古文物與新科技碰撞而出的新疆魅力,感受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和時代風采。
1400年前吐魯番的“老年優待證”長什么樣?就在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旁的哈拉和卓古墓,曾出土過一把1400年前的鳩杖,它承載著滿滿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傳遞著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這把鳩杖現館藏于自治區博物館,年代為北朝至唐代,通體黑色,長達1.74米,杖頭是一只雕刻精細的斑鳩鳥,身涂少許紅色,口銜紅綬帶。

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的哈拉和卓古墓出土的鳩杖。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斑鳩,吃東西時不咀嚼,直接下咽,被譽為“不噎之鳥”。古人用斑鳩鳥作飾物,也就是希望老人不會“噎著”,“鳩”通“九”,有九九長壽的寓意,祝愿老人長壽安康!這樣的祝福,真是溫暖人心呢!
早在漢代,咱們國家就有“高年授杖”的制度,給老人發鳩杖,以此來表示對他們地位的尊重。憑著這根杖,老人們可以享有各種特權,比如,8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能得到一石米、二十斤肉和五斗酒,90歲以上的老人還能額外得到兩匹布和三斤絲綿!這鳩杖,像不像古代社會的“老年優待證”?
而這支鳩杖的出現說明中原王朝的“高年授杖”制度曾流傳于西域地區。鳩杖穿越千年時光,其光華雖已黯淡,但那份尊老敬老的美德早已植根于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