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產業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近年來,香河縣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搶抓養老服務“新賽道”,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讓康養產業成為賦能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引擎。“跨城養老”大愛書院,讓京津老人入冀頤養漸成風尚,醫養結合,更是受到銀發族的青睞;打造的運河文化旅游觀光帶,風景秀麗、景色宜人;修繕一新的國安第一城,沉浸式體驗古韻與現代的完美融合……生態宜居的香河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京津人前來觀光養老。
發展“銀發經濟”實現“醫養結合”
香河大愛書院,老人們在上舞蹈課。記者 朱佳瑩 攝
漫步在香河縣大愛書院內,能看到悠閑自得的老人們圍坐在一起聊天、喝茶。旁邊舞蹈室里,有阿姨們正在練習民族舞。不遠處的書法教室內,也傳來陣陣墨香。
香河縣大愛書院,老人們在寫毛筆字。記者 朱佳瑩 攝
為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大愛書院配備大愛老年圖書館、健身房、游泳池、茶藝室等50余類一站式養老文化活動空間,設有多種文化課程與娛樂活動,不僅保障老年人的物質生活需求,還提供養生藝術類為主的專業化、高品質教育文化服務。
“我和老伴在這住了六年了,非常舒心,感冒都沒得過。我每天很充實,寫寫詩、遛遛彎,特別好。我都推薦老同事、老戰友他們來。”93歲的北京老人劉平說。
在香河縣大愛書院,老人們正在下棋。記者 朱佳瑩 攝
“在大愛書院,老年人不僅可以自選課程,還可以享受到四個層級醫療保障。我們這現有600多名老人,90%以上都是北京的。許多老人來這之前,愛好就是看手機、打牌、遛彎,與傳統養老模式不同,我們更加注重培養老人們的興趣愛好,讓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大愛書院書院部經理李昱杉說。
此外,大愛書院擁有約1.3萬平方米的養老中心會所、342間精裝養老公寓,打造了專屬于老年人安全、舒適、溫馨的家,實現身體健康與精神享受雙豐收,真正做到“老了,更幸福”。
香河縣渠口中心衛生院登記臺。記者 朱佳瑩 攝
香河縣渠口中心衛生院醫養結合服務中心是依托香河縣渠口中心衛生院成立的一所集“醫療、護理、康復、養老、安寧療護”五位于一體的綜合型醫養服務機構,建筑面積15000平米,能同時容納200位老年長者入住,擁有一支醫療,護理業務能力精湛,經驗豐富的團隊,為老年人提供高品質,全方位的護理。
今年5月,香河縣渠口中心衛生院醫養結合服務中心正式運營,醫養結合的特色養老模式頗受銀發族的青睞。
“我和家人參觀后,當即決定住下來。這里看病護理特別方便,環境好活動空間大,主要價格也實惠。”85歲的北京市朝陽區老人馬桂文說。
香河縣渠口中心衛生院展板介紹。記者 朱佳瑩 攝
“對于一些病情達不到住院條件、但普通養老機構又解決不了醫療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庭而言,入住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是很好的選擇。”渠口中心衛生院院長王立新說。
醫養結合是目前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重點,生病后能否第一時間得到救治,術后能否得到更專業的護理,具有醫養結合特色服務的渠口中心衛生院,真正滿足了老年人養老、康復、治療、保健為一體的多樣化養老需求。
文旅融合共發展 一城煥新等你來
北運河香河段。中共香河縣委宣傳部 供圖
夏日的北運河波光瀲滟、水鳥翩躚、風光旖旎。伴隨著悠揚的汽笛聲劃破長空,一艘游船從北運河香河中心碼頭緩緩駛出。
北運河香河段。中共香河縣委宣傳部 供圖
千年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孕育著廊坊香河深厚的特色歷史文化。大運河北運河段全長143公里,流經廊坊21.7公里,上接北京通州,下連天津武清。近年來,香河縣以北運河旅游為契機,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為宗旨,全力打造運河文化旅游觀光帶。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的到來,充分發揮康養觀光旅游產業優勢,吸引眾多京津老人來此康養旅居,助力京津養老項目向香河延伸布局。
國安第一城。資料圖
走進國安第一城,仿佛時光穿梭。國安第一城仿明清時期北京都城的風貌,采用“縮地不縮景”的方式,按照1:1的比例復原了老北京“內九外七”的城垣格局,為游人提供“穿越”回到古都北京的獨特體驗。
今年6月30日,全新國安第一城修繕完工,正式開園,景區在保留歷史文化底蘊的同時,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魅力。經過一系列的改造工程,景區內的多個項目煥然一新,新增業態也為游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
國安第一城。資料圖
“新建的東坡農莊是占地160畝的農業綜合體項目,集種植觀光、采摘、研學、餐飲、露營、休閑于一體,為游客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體驗農耕文化的絕佳去處。”國安第一城景區中心總經理李巖說,新建的內城花海將原有近600畝的球場改造成了一個三季有花、四時有景、芳草繽紛的“古城花海”,游客們可以在這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近年來香河著力打造宜居養老新場景,助推養老服務區域協同發展。發展養老產業,既解決了養老問題,同時又帶動了康養產業發展。香河縣持續提升養老服務水平,努力打造“京畿福地、康養廊坊”養老產業品牌。帶動康養產業聚集,為香河縣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