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客大鼎,又稱“楚大鼎”,是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鼎是青銅器中最重要的禮器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宴饗,流行于整個青銅時代。楚大鼎不僅工藝高超,且腹部和足部都刻有“安邦”二字,堪稱典型的“國之重器”。
??鑄客大鼎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腹圍290厘米,重達400公斤,鼎圓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上部外侈,三蹄足。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33年,李三孤堆楚王墓被盜掘,出土了包括鑄客大鼎在內的一批文物,后被收繳運送到當時的安徽省會安慶,保存在安徽省立圖書館。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鑄客大鼎等楚器與故宮博物院文物一起遷徙至重慶、宜賓,最終安置四川樂山。1945年抗戰勝利后隨故宮文物返回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為避免國寶再次流失,鑄客大鼎從南京被運回安徽蕪湖,1952年在合肥安家。在那段“流亡”經歷中,鑄客大鼎嚴重損毀,直到被博物館收藏后才修復。1954年至1955年,安徽邀請蘇派青銅修復師金氏兄弟,對破損的鑄客大鼎完成了修復工作。
??鑄客大鼎的鼎口平沿處刻“鑄客”等12字銘文,有學者釋讀為“鑄客為集腏(zhuì)、伸腏、睘(huán)腋腏為之”。
??大鼎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有“安邦”二字,也體現了它作為安邦定國的重器地位,寄予了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以“鑄客”命名并與其同時出土的文物還有“鑄客升鼎”“鑄客簠”“鑄客炭箕”等。
??“鑄客”二字,在學術界有兩種解釋,一為從其他諸侯國請來的工匠,說明戰國時期的工匠身份比較自由;二為管理工匠的低級官吏。以鑄造技藝服務于各個諸侯國之間,故稱“鑄客”。
??如今,楚大鼎雖已失去其原有食器禮制功能,但其文化元素仍在當代傳承。
??楚大鼎出土后顛沛流離的經歷,見證了那段國家生死存亡的歷史。2014年,為紀念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公祭廣場,永久設立國家公祭鼎,該鼎就是以楚大鼎為原型,等比例放大鑄造。

??鑄客大鼎體量巨大,造型設計上追求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而它在抗戰時期的經歷,是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見證。
??如今,鑄客大鼎靜靜地陳列在展廳中,向世人展示中華文化的傳承賡續和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