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盛夏的陽光灑滿大地
暑假的鐘聲再次響起
暑假是每個人成長道路上寶貴的記憶
它的變化更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讓我們翻開時光相冊
一同回味那些年我們度過的暑假
2007年7月4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化家湖的幾名孩子在大壩上玩耍。
新中國成立初期
百廢待興
學生們的暑假
浸潤著勞動的汗水
充滿了收獲的喜悅
從建設工地到田間地頭
學生們積極投身義務勞動中
為國民經濟的恢復貢獻力量
既鍛煉了強健的體魄
更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
1958年,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在校園內修建人工湖。1963年,上海淮海中路小學的少先隊員們正在給淮海中路幼兒園洗手巾、擦涼席。
伴隨改革開放的腳步
許多學生開始利用暑假勤工儉學
學習自力更生
為將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
1992年,就讀于北京聯合大學的一名女學生暑假期間在北京一家麥當勞快餐廳打工。
隨著上世紀90年代電腦技術的興起
學生們的暑假生活有了新的潮流
手指在鍵盤上跳躍
計算機鍛煉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培養了創新精神
也打開了通往未來世界的大門
1994年,杭州中學生李勇明(左)在家辦起了電腦興趣小組,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他家調試自己設計的程序。
1999年,天津市河東區圖書館為幫助中小學生學習電腦網絡知識,在暑期到來前購置了100臺計算機,并全部上網,用于在暑假中接待中小學生學習,使學生們能夠更多地了解網上的精彩世界。
進入21世紀
互聯網的普及
讓暑假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通過網絡課程學習新知識
在線與家人朋友交流互動
虛擬的網絡世界極大拓展了學生們的視野
2005年8月30日,孩子在銀川市青少年宮電子閱覽中心觀看動畫片。
2008年8月6日,學生們在黑龍江省圖書館的多媒體閱覽室里學習。
2012年7月10日,12歲的徐夢丹在蔣巷小學“親情小屋”與遠在南京打工的父親通過網絡視頻聊天。為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快樂充實的暑假,江西南昌縣蔣巷鎮蔣巷小學騰出教室創辦“親情小屋”,為全校317名留守孩子提供課外閱讀、親情交流、視頻聊天等服務內容。
戶外探險、科學實驗、藝術創作……
多姿多彩的夏令營活動
為學生們的暑假增添了無限樂趣
讓他們學會團隊合作
享受成長的喜悅
1959年,參加夏令營的少先隊員們在北京景山公園的古樹林里鍛煉身體。
1956年,在湖北省武漢市一處夏令營中,孩子們在東湖游泳場搶水球。
1979年,北京市中學生地質夏令營的同學在十三陵山區學習辨認巖石標本。1992年,參加夏令營活動的小學生在河南省汝陽縣十八盤鄉向老農學習識別莊稼和野草。
2011年7月6日,“海洋小衛士”科普夏令營的小營員們在北京海洋館觀看水母。2023年7月8日,參加少年夏令營的孩子在河北省遵化市小廠鄉的訓練營地進行穿越障礙訓練。
許多學生選擇在暑假參加志愿活動
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
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
大學生“三下鄉”志愿活動
不僅為農村地區帶去了知識和服務
也成為大學生了解國情、增長才干
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
1997年,上饒師專九六級美術系的學生在給江西省鉛山縣太源畬族鄉小學生上素描課。
2003年7月25日,青年志愿者賈佳(左)在山西省武鄉縣溫莊村支教期間為小學生楊亞琴糾正寫字姿勢。
2005年7月9日,江西省新余市高專人文系的學生楊麗在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教當地的小學生唱兒歌。
2012年8月5日,山西師范大學學生安范韜(左二)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西鎮下排村帶領小朋友做游戲。
2015年7月15日,來自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走進合肥市常青街道淝南社區,為小朋友們開設科技小課堂。
書籍作為知識的源泉
始終陪伴學生們度過炎熱的夏日
為他們帶來心靈的慰藉和智慧的啟迪
隨著社會的發展
圖書館和博物館越來越成為
暑期學生們求知的窗口
他們在這里追尋歷史的足跡
感受文化的熏陶
2001年暑假期間,北京自然博物館新展出的《動物——人類的朋友》動物基本陳列展吸引了眾多中小學生。
2016年8月3日,學生在吉林省圖書館內自習。2023年7月12日,學生在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圖書館閱讀。
2023年8月26日,在長沙市芙蓉區的隆平水稻博物館,小朋友在參觀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稻谷。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
學生們的暑假不再局限于傳統活動
VR體驗、機器人編程
環保實踐、國際交流……
如今孩子們度過假日有了更多豐富的選擇
2021年7月6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鐘管鎮中心學校學生在地理信息科技館體驗VR設備。
2022年8月2日,在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一培訓學校,孩子們在體驗機器人編程。2024年7月6日晚,在武漢市頤湖公園,孩子們在自然導師帶領下夜觀昆蟲。
從體力勞動到科技探索
從文化體驗到個性發展
暑假生活的變化
反映了我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這個夏日
不是一段時光的結束
而是新旅程的開始
讓我們一起期待
未來的暑假
會有更多的精彩等著我們去創造
2024年7月6日,游客在重慶渣滓洞景區參觀,了解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