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望亭水上服務區。人民網記者 黃鈺攝
來源:人民網 2024年07月09日17:15
編者按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6月23日,“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從揚州出發,探尋大運河作為文化根脈、生態綠脈、經濟動脈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申遺成功不僅是獲得一項榮譽,更是告訴世界,我們有能力把大運河遺產保護好、利用好。”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原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主任顧風說,“我們要讓大運河長期發揮作用,保持它活態的特征”。
十年來,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不斷開啟新篇章,沿線城市陸續對大運河航道建設、遺產保護、景觀打造進行有序規劃。沿河行走,一幅幅別樣的景觀圖帶領我們穿梭古今,感受運河之美。
在港口、船閘和水利樞紐站,大運河吞吐萬千、通江達海之勢盡顯。千噸貨船智慧過閘,南水北調工程引一泓清泉北上。
在漕運、窯群、工業等主題博物館,大運河的不同側面鮮活生動。數不清的文物、古籍講述著“一寸水深一寸金”的故事。
在各具特色的運河公園,從前的廢棄工廠、黑臭水域蛻變為城市綠芯和藝術長廊。一批集生態、體育、文化、商業于一體的文旅地標在大運河畔煥發新生。
在水鄉古鎮,路遇小橋流水、粉墻黛瓦,人好似進入到古畫之中。居民在河邊搖扇乘涼,游客身著漢服立于古橋,非遺體驗館里傳來歡聲笑語。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