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作者:孟姝彤
依水而盛,文化永續。近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江蘇揚州盛大啟航。它不僅是一次對古老運河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旨在通過互聯網的力量,讓世界聽見運河畔的中國故事,感受中華文明的深邃與磅礴。
數字賦能,激活運河文脈傳承新方式。一河通南北,千載連古今。大運河作為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載體,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繁榮與變遷。如今,運河文化的傳承被賦予了新時代“新”方式。本次“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充分利用互聯網數字化技術,通過高清直播、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在線互動等新媒體手段,將古老的文化遺產與現代科技巧妙融合,為觀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這種數字化手段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寬了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使得運河文化宣傳不再受限于實體場所,還將運河文化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觸及更廣泛的受眾,特別是提升了青少年群體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上增強文化自信和認同感。
跨界融合,促進文化與各領域的協同發展。10年來,大運河沿線城市如揚州、杭州、德州等地,通過將大運河文化與旅游業、生態建設、城市建設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推動了運河文化的活化利用。杭州將老杭鋼這一工業遺存打造成富有感染力的多元文化公園,讓其成為工業遺存改造樣板、藝術文創中心、人文活動聚落;揚州舉辦的中國大運河曲藝文化藝術節等文化活動,結合生態修復工程,打造出集文化體驗、生態休閑、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復合型文化空間……這種跨界融合策略有效地發揮了大運河文化的輻射效應,通過與不同領域的互動,不僅豐富了大運河文化的傳播渠道和表現形式,還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從而在實踐中驗證了文化自信的可行性,強化了人們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認同和自豪感。
國際交流,提升大運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2014年6月,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自此以后,大運河文化也成為了連接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之一。10年來,通過舉辦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國際運河文化節等活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目光,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揚州發起的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促進了國際在運河保護、管理、利用方面的經驗交流與合作,讓大運河文化成為國際對話的重要議題。這種跨國界的交流與合作,不僅讓世界更加全面地認識到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多樣性,還增強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吸引力,進一步鞏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根基。
運河流碧水,千載潤中華。大運河的傳奇,于悠悠歲月中潺潺流淌,在現代中國的輝煌篇章里續寫著新的輝煌,它不僅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更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璀璨的明珠,照亮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探索之路。在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引領下,中華大地將更加生機勃勃,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與世界各國共同書寫合作共贏的新篇章,讓“盛世中華”的華章在世界回響。(郭意)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