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0日電 在古代,它位于“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開創了七下西洋壯舉的明代大航海家鄭和,曾至少兩次到過這個地方——它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
應國務院總理李強邀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總理謝赫·哈西娜于7月8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中孟友誼源遠流長,是傳統友好鄰邦。千年之前,中孟友誼就已播種發芽。跨越時間,跨越山海,在“河湖之鄉”孟加拉國,中孟“友誼的橋梁”有了具象化。

孟加拉國位于南亞次大陸東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上。該國全境85%的地區為平原,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濕熱多雨。
綜合條件造就了河道縱橫的“河湖之鄉”。恒河的入海口就在孟加拉國,該國有大小河流230多條,內河航運線總長約6000公里。
河澤遍布的地貌養育了世界最大的紅樹林——孫德爾本斯紅樹林。近14萬公頃的紅樹森林成為孟加拉虎、河口鱷、印度蟒等眾多珍稀動物的家園。

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孟加拉國往來樞紐的角色。該國南臨的世界最大海灣孟加拉灣,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通道。孟加拉國還連接中國、印度、東盟這三大經濟體,海陸空運暢通,具有明顯區位優勢。
孟加拉國多年保持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國地位,僅次于中國。而中國也是孟加拉國服裝行業的重要伙伴,孟加拉國不僅從中國進口大量制衣輔料,中國企業還是該國服裝產業鏈的參與者。
孟加拉國前信息部長伊努曾表示:“從兩國建交的第一天起,中國就參與到孟加拉國的經濟建設中,為孟加拉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雖隔高山大海,中孟兩國的友誼卻能翻山跨海、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孟加拉國就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各界人士往來播下了中孟友誼的種子。
這條“南方絲綢之路”承載著地區間文化、科技和商貿的聯通作用。今日,孟加拉國紡織業和種茶業的傳統,與古代沿此絲綢之路的交流,頗有淵源。
中國前駐孟加拉國大使張憲一曾在《中孟交往的歷史與傳說》一文中提到,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中至少有兩次曾到孟加拉。同一時期還發生一件軼聞,1414年,當時的孟加拉國國王向中國贈送“麒麟”,其實就是東非的長頸鹿。據記載,這是長頸鹿首次被傳入中國。

在今天,中孟友誼有著具象的象征——大橋。由中國中鐵大橋局中標承建的帕德瑪大橋,全長9.8公里,創下中國企業承建的最大海外橋梁工程紀錄。它被當地人稱為“夢想之橋”,結束了兩岸居民千百年來僅能擺渡往來的歷史。
此外,中國政府目前已援助孟加拉國建成8座“中孟友誼橋”。未來,中孟友誼九橋、十橋、十一橋的選址也已初步確定。“友誼之橋”落地成為真正聯通發展、民眾生活的友誼大橋,是兩國情誼最形象的化身。
孟最大電站帕亞拉電站,其正式投運標志著孟加拉國進入電力全覆蓋的新時代;南亞地區首條水下隧道卡納普里河底隧道,建成后將原本4小時的車程縮短至20分鐘……這些中孟攜手共建項目,更堅實地連接著兩國不斷貼近的民心,讓發展機遇和美好生活走進民眾千萬家。
2010年,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挽救了一位難產的孟加拉國孕婦,最終母女平安。為表示紀念,女孩被取名為“沁”(Chin),即孟語中“中國”的意思。
沁說,未來希望成為孟中友誼的使者,到中國學醫。如沁一家的兩國民眾,正是中孟友誼的見證者、傳承者。
中孟的友誼之橋更是發展之橋,兩國合作在這里結出日益豐碩的成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