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運河流淌千年,滋潤著沿岸的土地,也促進了文化在南北之間的溝通交流。天津楊柳青,作為大運河在北方的一個重要節點,借助著大運河的滋養,不但在歷史上成為商賈云集的碼頭,更是在這里誕生了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伴隨著一代代手藝人的堅守和傳承,現在的楊柳青年畫,在繼承中發展,在堅守中創新,煥發著勃勃生機。

“玉成號”第六代傳承人霍慶順
第一批國家級非遺
夏日時光,空氣炎熱,楊柳青古鎮雖然不如過年期間游客熙熙攘攘邁不開步那樣的熱鬧,仍有眾多各地游客來到這里打卡,旅游,探訪大運河,欣賞楊柳青年畫。
上午八點多,霍慶順騎著自行車來到了工作室, 作為楊柳青木版年畫“玉成號”第六代傳承人,老爺子每天都在畫莊作畫、教學生、當義務講解員。
老人家一邊為嘗試作畫的游客講解技巧,一邊鼓勵對方。面對這樣頻繁的接待與重復的講解,霍慶順沒有絲毫厭煩,每次的講解中他都傾盡全力,因為有人愿意去了解年畫及其背后的故事,而自己則是連接兩者的一座橋梁,一根紐帶。
霍慶順自幼學習年畫技藝,是楊柳青老字號“玉成號畫莊”的第六代傳人之一。2006年楊柳青年畫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緊接著2007年霍慶順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榮譽稱號。
霍慶順介紹,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共有五道工序:創稿、刻版、印刷、彩繪、裝裱,其中刻版和彩繪是相對比較重要的工序。從小喝著運河水長大,談起楊柳青年畫來,老爺子的興致總是那么高昂精神飽滿?!耙尭嗟娜肆私鈼盍嗄戤嫞瑦凵蠗盍嗄戤嫞瑐鞒袟盍嗄戤嫛笔撬類壅f的一句話。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楊柳青民俗文化館副主任賀鋼介紹,在楊柳青一帶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包括運河文化、大院文化、非遺文化等,其中楊柳青年畫和法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楊柳青年畫則最能代表這一方水土的文化和底蘊。
明清時期,借助于京杭大運河開通及天津漕運的興起,承載南北商品交易成為楊柳青的一項重要功能,南方的紙張和水彩指日可達,加之鎮外盛產的杜梨木非常適宜雕版,楊柳青木版年畫隨之流行,被譽為“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
清代乾嘉時期,楊柳青鎮就開始經營年畫,有300多家作坊、3000多人做年畫,年畫代表作的《連年有余》《五子奪蓮》就出自這一時期。
“清朝中期的時候,楊柳青年畫制作不僅局限于楊柳青古鎮這一個地方,周邊的張家窩、古佛寺等地也都有制作年畫的人家?!辟R鋼介紹,但是因為運輸的便利,其他周邊地方的年畫還是要在楊柳青這里走向市場,走向全國各地?!八哉f,其實楊柳青是承載了制造和銷售運輸年畫的整個功能?!?/p>

賀鋼在楊柳青抱魚廣場為游客講述年畫故事
到了清朝末年民國初期的時候,當時禁止漕運發展海運,楊柳青年畫就一點點衰落,在1937年的時候,當時最后一家年畫店也不得不關門。
新中國成立以后楊柳青木版年畫得到重視,并逐漸恢復往日榮光。當地在50年代的時候開始成立合作社。霍慶順的父親霍玉棠、韓春榮、王順安、陸恩榮、尹清山、張興澤6位老藝人聚在一起決定重操就業,地點就選在“玉成號”畫莊。
1993年,霍慶順家的老宅門口掛起“玉成號”畫莊的牌子,霍家的后代們把“玉成號”重新開張,那一天,院子里布置了一條畫廊,展出一幅幅傳統木版年畫,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從那一年開始,霍家人就開始在春節假期舉辦免費畫展,“一開始我們只展覽 3 天,后來街坊鄰居覺得看不夠,我們又延期到 7 天,再后來直接延到過完燈節兒?!?/p>
堅守和創新
楊柳青木版年畫展示的內容多種多樣,例如胖娃娃、仕女、歷史故事、神像、戲曲人物等,保存的畫樣也有2000種之多。豐富的畫樣涵蓋了各種不同的主題和風格,從祈福、吉祥到民俗生活、傳統節日等,每幅作品都展現了中國文化深厚的內涵以及多元性。
百年時光,悠悠而過。楊柳青年畫,能夠傳承至今,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離不開堅守和創新。
在霍慶順工作室內,有一副幾十年前的畫作“龍梅與玉榮”,兩人是上世紀60年代的模范人物,為集體的牛羊而被凍傷,被稱為“草原英雄小姐妹”。2009年兩人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楊柳青年畫的作品形式多樣,可以展現各種時期各個年代不同的特色,既有歷史故事、才子佳人,人們的美好期望,也有這些英模人物,也是我們要記錄的?!?/p>
沒有堅守,就失去了藝術的根;少了創新,則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楊柳青年畫,就是在堅守與創新中,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
現在,工作室除了霍老爺子之外,其兒媳張宏也成為了第七代傳承人,逐漸擔起傳承和發展的重任。

2024年是中國農歷的甲辰龍年,傳統上龍象征著吉祥、權力和幸運,現在的年輕人則將其賦予了更輕松幽默的含義,為了滿足年輕人的需求,張宏參與設計制作的龍年題材年畫“錢龍引進八方財”,就用了“諧音”這一年輕人喜愛的模式。
年畫,顧名思義是在過年期間張貼的作品,其本身就蘊含著期待美好和祝福的意味。楊柳青年畫的代表作“蓮年有余”,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孩懷里抱著一條大鯉魚,手里拿著蓮花,蓮是連的諧音,魚是余的諧音,代表幾代楊柳青人的美好愿望。
“玉成號”畫莊門前不遠,就是悠悠流過的大運河,時間的腳步永不停息,伴隨著成為世界文化遺產10周年,流淌千載的大運河再一次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楊柳青年畫這一非遺代表作,和運河水一樣,歷久彌新煥發出時代風采。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