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玉星
一條大運河,穿越古今,縱貫南北,悠悠流淌……近日,“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成功舉辦,媒體記者沿著大運河尋脈古今,用鏡頭和筆觸捕捉“運河之美”、感悟“運河文脈” 、記錄“古運新生”,在線上線下引發廣泛關注、引起強烈反響。此次活動的開展,不僅生動展現了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的巨大成就,也向世界有力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更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的堅定決心。
綿延近3200公里的中國大運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時間的指針撥回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在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0年來,從發布《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到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再到借助南水北調工程供水實現近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推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不斷取得新進展,千年大運河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供了堅實支撐。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790公里的大運河江蘇段,縱貫江蘇全省南北8個地級市,是大運河河道最長、文化遺存最豐富、保存狀況最好和航運利用率最高的區段。看江蘇,今年6月,公布了第一批文物主題游徑,其中“‘運載千秋’大運河文物主題游徑”,以大運河沿線淮安、揚州、宿遷三市水工、漕運相關文物為主線,領略大運河作為流動文化、活態遺產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以10年為奮斗的新起點,用文氣聚人氣,讓更多人了解運河、認識運河、走進運河,更好推動人流跟著文脈走,相信大運河必將成為新時代展示江蘇形象、賡續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十載盡心力,千年韻致傳,大運河文化帶、旅游帶正在煥發新的生機。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大運河沿線8省市共開展超過200項運河考古工作,60余項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處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暑期旅游旺季到來,在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載千秋——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沉浸式”打卡。無論是一處處遺址的發現,還是一件件文物的出土,都生動展現了新時代大運河考古成果與遺址保護的巨大成就。前進路上,水脈連著文脈,把大運河這篇文章做好,激活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必將有力推進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與增進民生幸福“同頻共振”。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是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鮮活文化符號。立足新起點、奮進新征程,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內涵,寫好活化利用大文章,更好彰顯古今共融的大運河文化魅力,我們就一定能讓古老大運河不斷“流”新篇,在生生不息中迸發出新活力,進一步堅定億萬人民的文化自信,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