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滄州市大運河畔,一座結構對稱、恢宏典雅的隋唐風格的建筑臨河而立,這就是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也是中國大運河沿線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展示地。

千姿百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游客了解和體驗運河沿線的非遺打開了一扇“全景式”窗口。這個展示館更像一個“不散場的非遺集市”。在這里,可感、可視、可品、可賞、可體驗,人們的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如今已成為熱門旅游打卡地。2023年5月,展示館對外開放,目前已接待游客70多萬人次。今年“五一”期間,展示館累計接待游客6.8萬余人。暑期臨近,這個展示館將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前來體驗。

每當夜幕降臨,位于河北滄州大運河畔的南川老街,就開始熱鬧起來。清風樓、南川樓、朗吟樓三樓鼎立、燈光璀璨,四方游客爭相打卡,文創店、書坊、市集等業態豐富。這里古老與時尚相碰撞,演繹大運河生態經濟新蝶變。

近年來,滄州市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中心城區城市更新共促共建,依托大運河生態景觀優勢、文化遺產優勢,打造城市精彩中軸線,南川樓、朗吟樓、滄曲書舍等一批古跡復建重修,成為滄州大運河畔的文化新地標。

在河北省衡水市武強年畫博物館,講解員正在講解國家級非遺武強木版年畫的歷史和制作過程,這里正在開展“體驗文化之韻 傳承非遺之美”主題旅游活動。

衡水市故城縣是因大運河而興的城市,圍繞運河文化,他們打造了大運河文旅產業帶,架鼓表演、鼓上舞蹈,一項項精彩的表演,讓游客體驗到運河文化的魅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