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
中國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
申遺成功
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奔流近3200公里
跨越2500多年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
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
1985年,人們在浙江杭州城外大運河上參與龍舟競渡。
公元前486年
吳王夫差下令開鑿邗溝
以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河流
這是大運河中最古老的河段
2024年4月24日拍攝的江蘇揚州古邗溝一景。
隋代,中國再次迎來大一統
公元7世紀初
隋王朝先后開挖了通濟渠和永濟渠
并整治疏通了江南運河
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
北通涿郡南通余杭
把長江、錢塘江、淮河、黃河、海河
五大水系連成一體的全國運河系統
此后的幾百年間
隋唐大運河一直滋養著兩岸人民
2013年9月,在河南洛陽首陽山鎮洛河灘里,暴雨沖出的水溝內發現一艘深埋地面4米以下的木質古船。沉船所處的位置距離現在的洛河河道不足50米,船身最寬處3.2米,總長度大約17米。根據史料記載,這艘沉船所處的位置,正是隋唐大運河漕渠的故道。
元代,北京成為首都
忽必烈時期對隋唐大運河“裁彎取直”
從北京直通杭州
構建出京杭大運河的基本形態
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
運河形成7個河段
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交通要道
見證了一座座城市的繁榮發展
2023年5月6日在河北滄州拍攝的京杭大運河河道。
拱橋、碼頭、古塔、驛站、人家……
運河邊的一磚一瓦皆有歷史
2014年4月26日,一位新郎在浙江杭州北新關碼頭迎娶乘船而來的新娘。
悠悠運河水,南來北往客
大運河將各地風情熔于一爐
帶來了廣泛的人文交流
戲曲、文學、技藝、美食
……
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滋養著千家萬戶
形成了“流動的文化”
帶來了多少傳奇故事
2022年8月8日,演員在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開幕式表演節目《運河船工號子》。
在大運河申遺后的“新十年”里
沿岸各地堅持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宗旨
造就生機勃勃的
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
讓2500歲的中國大運河芳華再現
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和古運河相映成趣(2023年6月14日攝)。
經過連續多年的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
運河生態重現
2022年4月
京杭大運河實現
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
2024年5月16日,游船在河北滄州市區境內的京杭大運河上行駛。
美好生態帶來產業結構升級優化
一條條文旅資源帶在運河沿線不斷集聚
博物館、文旅景區、主題旅游線路
……
從古代漕運到今天的沿線文旅產業帶
流淌了千年的運河水
依舊在為兩岸人民造福
2024年6月16日,游客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參觀。
下一個十年
讓我們攜手努力
伴著大運河
流向更遠的未來

本期主持:張鋮、徐嘉懿
記者:楊磊 季春鵬 鞠煥宗
圖片:陳之平 岳國芳 高梅及 曹玉泉
孫化奎 丁峻 徐邦 楊磊 楊宗友 牟宇 張鋮
鞠煥宗 季春鵬 陳鐘昊 翁忻旸 駱學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