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色的宮墻、黃色的琉璃瓦、故宮“同款”石獅子……在宿遷皂河古鎮,有一座“小故宮”,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都駐蹕于此。這就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龍王廟行宮,究竟有什么魅力,讓乾隆皇帝對它情有獨鐘?
宿遷龍王廟行宮
古老的大運河從宿遷穿境而過,據史料記載,運河流經宿遷開辟了三個歷史階段不同的主航道,境內的汴河、黃河故道和中運河先后作為隋至元、元至清和清以后的漕運主航道。
龍王廟行宮旁的御碼頭遺址
皂河古鎮的地理位置絕佳,北臨駱馬湖、南接黃河故道、京杭大運河側身而過。當年,乾隆皇帝的豪華船隊沿著大運河南下,便在這里的碼頭上岸,當年的御用碼頭至今仍然保留著。
敕建安瀾龍王廟
走進龍王廟行宮,抬眼便能看見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敕建安瀾龍王廟”。原來,歷史上,由于古黃河故道連年水患,清代順治年間,便在這里建了龍王廟,以祈求“龍王”消除水患。后經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位皇帝的修建和擴建,才形成如今三院九進的風貌。講解員侯倩介紹,在全國所有的乾隆行宮中,宿遷乾隆行宮規格最高、規模最大。
正坐石獅子
龍王廟里最珍貴的文物是一對石獅、一塊乾隆御碑。御碑碑文稱,“其地前控大河,后臨運道,洪流遄波,遠近奔匯,號為最險”。門外的對聯“唯德動天,九州澤被;其功在水,四海安瀾”寫滿了對江河安瀾的祈愿。
御傘亭乾隆御詩
它的特別之處,還在于碑座。常見的碑座形象大多是“力大可負三山五岳”的神獸赑屃,而龍王廟御碑用的則是“吞江吐水”的“避水獸”蚣蝮形象,這樣的設計也更符合龍王廟祈求趨避水患的寓意。
柳琴戲
“青青荷葉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在龍王廟行宮的古戲臺上,柳琴戲《梁山伯與祝英臺》正在上演。宿遷有句俗話“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都不香”,說的就是非遺柳琴戲。相傳,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就在這里觀看柳琴戲。
龍王殿
從曾經的水患肆虐到如今的安瀾清波,龍王廟行宮已經失去了當年的作用,但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八、初九、初十這三天,皂河龍王廟會依然熱鬧非凡。傳承了300多年的廟會,如今已發展為集文化展示、商品貿易于一體的大型活動,成為宿遷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張名片。
鐘樓
“國寶里的大運河”全媒體報道由現代快報發起,聯動北京廣播電視臺、每日新報、河北日報、齊魯晚報、大河網、大皖新聞、都市快報等大運河沿線八省市主流媒體共同推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