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6月14日電 題:提單產 減損耗 延鏈條——“三夏”一線看“中部糧倉”新作為
新華社記者
手捧著新打的小麥,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笑容燦爛。“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徐淙祥高興地告訴記者,他的百畝高產攻關示范田里,經省市專家組測產,最好的一塊田畝產高達846.84公斤。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三夏”時節,豐收的好消息在這里傳開。
連日來,記者在安徽、河南、湖北等中部糧食主產區走訪了解到,各地通過提單產、減損耗、延鏈條等舉措,充分展現“中部糧倉”的新作為。
多年致力于高產攻關的徐淙祥說,在他的高標準農田里,圓盤式噴灌、平移式噴灌齊上陣。“前段時間出現‘干熱風’天氣時,我不僅補水,還噴施葉面肥,增強抗災能力。小麥長得壯了,穗粒也就飽滿了。”在徐淙祥看來,只有精耕細作,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5月29日,在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徐淙祥(右)和農技專家一起測量小麥中的含水量。新華社記者周牧 攝
近年來,安徽統籌推進突破性新品種選育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提標擴面、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創新集成和推廣應用等措施,促進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潘鑫表示,通過精耕細作示范帶動大面積單產提升,安徽糧油單產水平和綜合產能穩步提高。根據農情調度,初步測算今夏小麥畝均單產約420公斤,比上一年增加超10公斤。
提單產可增效益,減損耗也能擴出一片“無形良田”。
5月下旬,在湖北省襄陽市老河口市孟樓鎮,10多臺搭載北斗衛星系統的智慧農機在種糧大戶王善學的1300多畝麥田里開展了一場機收減損大比武。
“通過北斗衛星導航,農機在田里收割時可以自動監測小麥的高度、留茬高度、收割地塊情況等信息,并能實時監控作業質量,隨時調整作業速度。”襄陽市農機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科研科主任龔紅碧說,從現場比武結果看,大部分農機手能將小麥機收損失率控制在0.8%以下。

5月下旬,在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樓鎮舉行的機收減損大比武現場。(張子緯 攝)
王善學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的地畝產475公斤左右,小麥機收損失率如果降低1%,就相當于平均每畝地能多收約9斤,1300畝地就能多收約1.17萬斤,按照市場價1.17元/斤來說,差不多能增收1.3萬元。”
此外,湖北也在通過提升烘干設備覆蓋面減少糧食生產“最后一公里”的損耗。數據顯示,2022年和2023年湖北新建糧食烘干中心564個,預計今年還會新建糧食烘干中心超200個,新增糧食烘干機800臺以上,新增烘干批處理能力2.5萬噸以上。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也正展現出“中部糧倉”新面貌。
在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五得利集團遂平面粉有限公司內,大型單體面粉加工車間正晝夜不停地生產,每天有6000噸小麥經過高精度、全封閉的自動化生產系統變成面粉,再通過智能化“無人倉庫”轉運分撥。
當下正是夏糧收購旺季,記者注意到該公司小麥收購點前排著長長的滿載小麥的車隊。五得利集團遂平面粉有限公司行政管理經理劉應琛說,聯動種糧大戶和企業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優質小麥生產基地,他們已經形成工貿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鏈。
近年來,河南糧食產業鏈延伸和高端食品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五得利集團遂平面粉有限公司所在的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如今已經匯聚起包括今麥郎、陳克明食品、思念食品等近百家知名企業,這里不僅加工面粉,還生產葡萄糖、果糖等產品,百億級的食品產業集群已經形成。
在綠色食品集群培育上,河南省明確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打造小麥、玉米、水稻等產業鏈,分地域做優糧食制品,建設綠色食品業強省。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