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世界,神秘難測。厚度僅以微米計的高分子薄膜,因原子、分子的排列組合方式不同,材料的性能、性質會迥然不同。想“看清”高分子薄膜的內部結構,需要用到不一樣的“光”。
相距近500公里的“兩束光”,在微米尺度上“交匯”,幫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黨委書記李良彬所帶領的團隊,“看清”了薄膜生產加工過程中復雜的結構與性能關系,也促進了更多科技成果轉化。
這“兩束光”,一束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內的“合肥光源”,一束來自上海張江的“上海光源”。
同步輻射光源又被稱為“超級顯微鏡”。“合肥光源”是我國建設的第二代同步輻射光源,“上海光源”則是第三代。
“兩束光”的交匯,源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背景下,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攜手推進開放共建、強化合作共享、進行協同創新。
利用“合肥光源”進行日常研究,不定期到“上海光源”開展實驗,李良彬團隊已經習以為常。
發展離不開協同,科研同樣需要協同。登錄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享服務平臺提交項目申請,通過評審后即可獲批相應的在“上海光源”開展實驗的時間,在團隊成員、博士生朱健和看來,“到‘上海光源’做研究,和在中國科大一樣方便”。
此前,為了研制出液晶顯示屏中廣泛應用的新型顯示光學膜,李良彬團隊聯合相關企業全力攻關?!把芯繌娜芤焊稍镞^程到加工成偏光片背后的基礎問題,大量的工作在‘上海光源’完成?!崩盍急蛘f。
不到3年,原料、配方、工藝等瓶頸被逐一突破,新型顯示應用的關鍵產品PVA光學膜研制成功,國內第一家年產700萬平方米PVA光學膜生產線也順利投產。
“兩束光”的交匯,照見了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加速打造。
聯合更加緊密。2023年6月,“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作共建協議和長三角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動發展合作備忘錄”簽署,提出進一步提升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作共建水平,構建區域協作創新體系。大科學基礎設施集群開放共享,科技創新一體化協同發展,將更加深入廣闊。
能量持續升級。如今,“合肥光源”與“上海光源”正聯合共建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先進光源”?!跋啾鹊谌?,‘合肥先進光源’的亮度將至少提高兩到三個量級,會讓我們‘看’得更清晰?!崩盍急蛘f。
更多“光束”的匯聚,讓長三角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協同發展的道路更明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