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時客戶端報道 每年端午節前,是長城沿線漫山遍野的桲欏葉樹長得最好的時節。秦皇島當地長城腳下的許多村莊,至今保留著端午節吃桲欏葉餅的習俗。特別報道《端午里的非遺》,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感受百年前氤氳舌尖的傳統美食。

在秦皇島市海港區石門寨鎮長城沿線連綿的群山之中,桲欏葉樹處處可見,樹上的葉子寬厚柔韌,香味濃郁,長勢喜人。一大早,秦皇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桲欏葉餅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楊桂云,就和姐妹們一起進山采摘新鮮的桲欏葉了。楊桂云說,桲欏葉是橡樹葉的一種,也叫斛葉。端午節采摘葉子正應時,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到山上采摘這種桲欏葉,這個季節葉子的清香味道正濃郁,適合做桲欏葉餅,采早了會有點兒嫩,過了這個季節,葉子就長老了。
回到家,把新鮮的桲欏葉清洗干凈,攤開一片放在掌心,用刀片均勻地抹上調好的玉米淀粉糊,放好韭菜、雞蛋餡兒,對折粘合,一張桲欏葉餅就做好了,隨后,開始上鍋蒸制。在氤氳的熱氣中,桲欏葉的清香滲透到面皮和餡料中,四散開來,讓人垂涎欲滴。趁熱咬上一口,山野的清香縈繞在唇齒之間,經久不散。楊桂云介紹,它不像咱們把面弄成面團,來搟皮兒包餃子,我們把面攪拌成面糊,用刀一刀一刀地抹到葉子上,放上餡兒,葉子、面、餡兒是一體的,蒸出來會有葉子的清香味道。

桲欏葉餅又叫“戚家餃子”“戚家餅”,相傳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奉命鎮守山海關時,軍中有很多南方的義烏兵,非常思念家鄉的粽子,有個聰明的火頭軍就地取材,用長城外生長的清香碩大的桲欏樹葉做皮,里面用面粉包了點菜餡,經過蒸制清香撲鼻,并且非常好吃,解決了戍邊將士一大生活難題,也緩解了他們的思鄉之苦。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冀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崔琳表示,桲欏葉餅是我們秦皇島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長城沿線農村特有的一種小吃,一道傳統美食,是南方粽子和北方餃子文化交融的產物,民間有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桲欏葉餅真遺憾。

400多年過去,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義烏兵”后裔在長城腳下,延續血脈,繁衍生息,食用桲欏葉餅的習慣也一直沿襲至今,成了長城沿線百姓端午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也成為大家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楊桂云的愿望是,有朝一日把桲欏葉餅賣到浙江義烏去,讓這種特色小吃,成為我們這一代人與義烏的新紐帶,愿秦皇島的桲欏葉餅給大家帶來福氣和好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