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走“三北”、看攻堅,我們來關注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這是“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之一,目標任務是主攻高質量林草植被建設。在“三北”地區最早種植樟子松的遼寧彰武,當地正在借助高科技手段尋找樟子松的生長密碼,為更高質量的林草植被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此刻我們看到的滿眼青綠就是中國第一片樟子松引種固沙林。作為“三北”工程中的重要樹種,樟子松就是從這里走向了華北和西北等地區。彰武縣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是遼寧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區的重要風沙通道。經過70多年的植樹造林和科學治理,彰武縣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320萬畝。

樟子松由于防風固沙效果較好,在“三北”地區廣泛種植。但是,它的生長速度并不快,一棵樹齡三歲的樟子松,它的高度只有約50厘米,一般要經過二三十年才能生長成林,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那么,如何精準地掌握它們的生長規律和特性呢?

記者在采訪時看到,一棵樹的樹干上插了兩根探針,據遼寧省農科院沙地所資源環境研究室主任韓輝介紹,這是用來監測樹干水分的。通過監測兩根探針之間的溫差,他們就能夠計算出這棵樹的液流速率。知道這個速率,他們就可以了解這棵樹的生長狀態,這個實驗的最終目的,是想得出在單位面積上到底有多少棵樟子松最合理。

要了解樟子松的生長密碼,單靠監測這一項是不夠的。在整個林子中,有十幾個設備都正在為這片樟子松林做著24小時不間斷的體檢。像這個2米長的大管子,像一個體溫計,里面在不同深度安裝了6層傳感器。把它直接插到土壤中,就可以監測出地塊土壤的濕度、溫度、鹽分、肥力等。

林業工作人員介紹說,為了提高森林的抗病蟲害能力,增加林內生物多樣性,這片森林已從單一樹種的純林建設發展為喬灌草相結合的多樹種混交林建設,具備了自然恢復的能力。
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
“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打響一年來,已完成造林種草約4000萬畝,三大標志性戰役取得良好開局。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我們看到,在鎖邊林和穿沙公路的共同作用下,庫布齊沙漠停止了向黃河擴張的腳步。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中,我們看到,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和甘肅民勤縣聯合治沙,正所謂“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在科爾沁、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中,新草種為草原修復帶來綠色希望,農防林帶為守護農田筑起綠色長城。而一排排光伏板、一片片特色果林,則是與黃沙博弈中,既要“添綠”又能“生金”的生動寫照。

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這是一個滾石上山的過程,稍有放松就會出現反復。沒有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就不會有鍥而不舍的堅持。沒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不會有久久為功的堅定。一代代治沙人的堅守,用平凡書寫不平凡,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我們正在見證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的新奇跡。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