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湖州:多彩非遺展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贛劇《牡丹亭·游園》走進高校,在學生間掀起“蹭課潮”;潮汕英歌舞亮相古鎮,吸引游客紛紛駐足“打卡”;剪紙、京劇搭配炫目特效,讓中式美學接連“破圈”……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如約而至,非遺已遠離昔日“高冷”的形象,帶著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走入公共空間、走入社交媒體、走入“尋常百姓家”。
從冷門變熱門,非遺“出圈”之路有跡可循。2021年8月,《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傳承力度,已成為諸多文化機構、非遺傳承人的共識。
如何建立與公眾之間的連接?如何讓古老非遺重煥生機?各地文化機構積極創新、各顯神通,非遺傳承人拓寬視野、提升素養,共同探索非遺更為有趣的“打開方式”。
“非遺+文創”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昆戲人物造型系列產品、多功能極簡皮影書架、“徽班進京”系列文具……自故宮帶起博物館文創的熱潮,非遺文創以日益多彩的形象,逐漸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詩意日常”,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正是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映照。
“非遺+數字化”讓非遺“潮”起來。用3D掃描建模面塑作品、用人工智能打造數字皮影、將水印版畫“藏”進手機……近年來,數字化技術助力非遺跨越時空的限制,以便捷的互動方式,更加生動呈現非遺魅力。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讓公眾直觀地感觸到非遺的文化內涵,而且能夠運用數字化方式對非遺產品、項目加以保護,實現非遺的傳承與創新,展現非遺的生命力。
“非遺+旅游”讓非遺煥新出彩、生生不息。去泉州蟳埔村體驗簪花,在江蘇南京感悟秦淮燈彩的國潮韻味,到江西景德鎮學習手工制瓷技藝……“非遺游”活動精彩紛呈,已成為很多人近幾年旅游出行的首選。多地積極拓展非遺旅游新空間和新場景,以旅游之窗展現非遺的活態傳承,增加了大眾對非遺的認知、認可和情感共鳴,讓“鮮有問津”的古老技藝擁有更多煙火氣。
“非遺+新媒介”讓非遺傳承有“新”意。非遺傳承人在直播間大展身手,收獲了無數喝彩、點贊;利用新媒介特效,古老技藝頻頻打破“次元壁”;在短視頻平臺,網友熱情分享著自己的非遺體驗……這些充滿新意的活態傳承,為非遺傳播普及開辟了新路徑,讓非遺“活化石”煥發新活力。古老的非遺正在和新的時代連接共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參與中迸發。
如果說,非遺的魅力源于悠久歷史,非遺的生命力則在于傳承創新。如何進一步激活非遺“一池春水”,怎樣更好地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期待從業者開啟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讓非遺持續綻放新光彩。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