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3日訊 (記者 白璐) 5月14日,美方發布對華加征301關稅四年期復審結果,宣布在原有關稅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等產品的加征關稅。與此同時,美高層官員頻頻指責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已經持續六年之久的中美“貿易戰”似乎遠未結束。美國大選將如何影響中美經貿關系的走向?中美經貿摩擦對世界經濟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對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 (全球化智庫供圖)
5月31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圍繞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中美關系等話題在全球化智庫(CCG)發表演講并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展開對話交流。“在我看來,對中國這樣一個在生產‘零碳’新能源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立場,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斯蒂芬·羅奇說。
· 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正在重蹈當年對日貿易政策的覆轍
“對華貿易戰是由特朗普政府發起的,但遺憾的是,拜登政府延續了這場戰爭。”斯蒂芬·羅奇指出,拜登在就任總統后廢除了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但對華的關稅政策并不在其列。當前,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的平均關稅仍保持在19.3%的高位,不僅如此,拜登政府還在不久前宣布在原有關稅的基礎上對中國“目標戰略產品”大幅提高關稅。“2021年,當美軍從阿富汗撤軍時,拜登稱是時候結束這場‘永遠的戰爭’了,但現在,我擔心他深陷于另一場對華貿易的‘永遠的戰爭’中”,斯蒂芬·羅奇說。
斯蒂芬·羅奇表示,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正在重復其上世紀80年代對日貿易政策的錯誤,即當其外貿面臨失衡壓力時,便將所有“錯誤”都歸罪到一個國家頭上。“一國的外貿是同多國進行的,你永遠無法通過責難其中一個貿易伙伴來解決多邊的貿易問題。”斯蒂芬·羅奇指出,美國的貿易問題是由于大額的預算赤字抑制了儲蓄,對于缺少儲蓄的經濟體而言,要實現增長就需要從別國吸收儲蓄盈余,這也就解釋了美國通過大量的經常賬戶赤字和貿易逆差吸引外國資本的原因。
“如今,我們削減中國在美國貿易赤字中的份額,正如當年對日本所做的那樣”,斯蒂芬·羅奇分析稱,中國占美國貿易逆差的比重從2015年約50%的峰值大幅下降至去年的約21%,然而美國的預算赤字規模并未減少,反而更龐大了。美國通過“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策略,將原本同中國的貿易轉移到了墨西哥、越南、加拿大、韓國、中國臺灣、印度、愛爾蘭、德國等國家和地區。如果對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美國的進口份額稍做分析,就會發現,他們當中的七成生產成本高于美國,這大大提高了美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是“政治荼毒貿易的一大例證”。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在全球化智庫(CCG)發表演講 (全球化智庫供圖)
· 中國“零碳”新能源產品不存在“產能過剩”
近一段時期,一些西方國家頻頻指責中國“產能過剩”,稱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沖擊國際市場。對此,斯蒂芬·羅奇表示,“在氣候變化的鐵證面前,控訴‘零碳’新能源產品‘產能過剩’無異于精神錯亂。如果非要說些什么,那就是替代能源產品還不夠。”
斯蒂芬·羅奇指出,當前全球正面臨嚴峻的氣候問題,亟需“零碳”新能源替代產品。而中國擁有先進技術和規模產業,中國生產的低成本清潔能源產品為全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和優質的服務,從這方面來講,中國具有比較優勢。“對中國這樣一個在生產‘零碳’新能源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立場,是一個潛在的歷史性錯誤。這是在錯誤的時間做了錯誤的決定。”
斯蒂芬·羅奇坦言,一些國家拒絕中國的新能源產品是迫于政治壓力,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希望遏制中國的發展。此外,過度關注國家安全,將安全問題泛化也是原因之一。在斯蒂芬·羅奇看來,不穩定的氣候才是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如果從全球安全的角度審視國家安全,那么我們應該意識到,對于那些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各國應當給予支持而非抵制。”
· 建議設立長期的“中美秘書處”
在回答中國網記者關于美國大選后中美經貿關系走向的提問時,斯蒂芬·羅奇表示,拜登政府令人失望地沿襲了特朗普執政時期確立的對華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如果再度當選,他會重新審視這一政策,而特朗普則一直支持增加自華進口商品的關稅,“我們同樣也不能指望他(特朗普)改善兩國貿易關系。”
斯蒂芬·羅奇認為,中美兩國對彼此的敘事和印象影響著兩國對彼此的政策行動。在他的新著《意外沖突:美國、中國和虛假敘事的交鋒》中,斯蒂芬·羅奇建議兩國建立中美秘書處,作為一個專職負責兩國接觸的新架構運行。他建議這一機構由技術官僚而非政客管理,其職責涵蓋雙邊關系的方方面面,包括貿易、經濟、創新政策、技術轉讓、產業政策、補貼以及當前面臨的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等挑戰。這一機構不只是在兩國領導人見面時才發揮作用,而是一周七天,每天24小時都要正常運行。中美秘書處應致力于維護和監督現有的雙邊協議,若出現分歧,該機構將能很快篩查出分歧產生的原因,并移交至機構內置的分歧解決機制進行處理。“如果我們不想辦法解決共同的問題,便無法解決分歧,分歧一旦擴大,便會成為意外沖突最大的風險,我們必須要改變它。”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