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王亞楠:“你看著(小麥)哪個好?”
長城新媒體記者:"我看這個長得比較壯!"
河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王亞楠:“你看這個還是綠的,這個已經變黃了。綠色說明它還在進行光合作用,籽粒的粒重還在持續增加,后期這個粒重會再上一個臺階,對豐產是有很大好處的。”
河北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王亞楠:“那你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大區別嗎?這個用的就是淺埋滴灌,另外一個用的是傳統噴灌,這種澆灌方式后期小麥干枯比較早,莖稈衰老比較快,影響了小麥后期的灌漿,不像用了淺埋滴灌,又節水、又省工、又高產!”
再有幾天,咱河北開始收麥子嘍!這個節骨眼兒,加強田間技術指導是關鍵。對于今年的小麥收成,專家們胸有成竹,長勢好于去年的秘訣就在于“技”高一籌,科技種糧才能把“糧倉”裝滿。
科技種糧都有啥“大招”?剛才提到的“淺埋滴灌”技術就是其中一項,把滴灌帶鋪設在小麥之間,覆蓋上一層薄土,將小麥需要的水分和養料直接輸送到根部,讓小麥“吃得更飽、喝得更足”,養料完全不浪費,根強苗壯產量高。
科技種糧提單產,只會“淺埋滴灌”太簡單。晉州市泥馬村展示基地里的麥田,從去年播種到現在灌漿,小麥全生育期采用了精細整地、精量播種、播后鎮壓、水肥一體化、“一噴三防”等技術,肥料投入降低三成,小麥玉米單產提升兩到三成。
最近,河北新聞聯播報道了全省夏糧長勢良好,小麥豐收在望的消息。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的150多位專家早已奔赴一線,指導農戶顆粒歸倉。 麥收開鐮在即,河北已經準備好啦!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