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布美國2024年第四條款磋商(IMF每年對成員國經濟表現和宏觀政策的例行評估)報告,認為美國過高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對本國和全球經濟構成日益重大的風險,敦促美國政府盡快解決這一長期存在的問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網報告截圖
“債務問題已經完全失控!”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日前發布的報告,2024財年的美聯邦政府預算赤字與之前的預測值相比大幅上調了27%,達到約1.92萬億美元。
此外,2025年至2034年的未來十年累計財政赤字預測值也大幅提高。推動預測值上調的因素包括對外軍事支持、學生貸款減免、存款保險支出增加等。
IMF的報告指出,美國政府財政赤字過大,導致聯邦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持續上升。

彭博社網站報道截圖
根據美國財政部網站實時更新數據,截至當地時間6月29日,美聯邦政府債務總額已達34.72萬億美元,相當于每個美國人負債10.3萬美元。
IMF在報告中指出,長期的財政赤字體現了美國政府“重大且持續的政策錯位”。如果繼續當前的政策,到2032年,美國公共債務占GDP比重將超過140%。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認為,美國政府迫切需要遏制并扭轉長期以來公共債務占GDP比重持續上升的危險趨勢。
“華盛頓必須采取行動,通過一系列政策使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包括提高稅收、解決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等等。”

格奧爾基耶娃(資料圖)
激增的債務也讓多名美國國會議員發出美國正“迅速接近危機點”的警告。
共和黨參議員米特·羅姆尼,以及民主黨參議員喬·曼欽、眾議員斯科特·彼得斯日前聯名在美國《國會山報》上發文稱,美國債正以不可持續的速度爆炸式增長,已經成為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
“現在是國會采取行動的時候了。”

《國會山報》網站報道截圖
美國肯塔基州聯邦參議員蘭德·保羅警告,無節制的舉債將加劇美國財政面臨沖擊時的脆弱性。
“債務問題已經完全失控了!到2028財年,光是美債的凈利息支出預計就將比現在增加一倍多,達到約1萬億美元。債息將是聯邦政府最大的支出項目,而美國人會為此付出高昂代價。這可能意味著節節攀升的稅率、高通脹和疲軟的經濟。”

蘭德·保羅(資料圖)
總臺特約評論員蘇曉輝分析指出,美國國債飆升的主要原因是美聯邦政府長期入不敷出,寅吃卯糧,預算赤字這個“病根”難除。
她認為,如果美國政府不改變這種花錢方式,下一個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是債務違約。
債務增速快于經濟增速“是不可持續的”
美國政府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舉債,1985年時從凈債權國變為凈債務國,此后債務規模不斷攀升。
追根溯源,美債野蠻生長的“土壤”就是美元霸權。
在美國利益最大化理念的驅使下,美聯儲通過量化寬松或激進加息等超常規貨幣政策,或壓低美債收益率,稀釋投資者權益;或抬高美債收益率,加速美元回流,反復收割他國財富。
在巴西圣保羅州立大學經濟學家馬科斯看來,在貨幣政策的選擇上,美國有太高的特權。“比如像巴西這樣的國家,要在地下辛苦挖掘到一噸鐵礦石才能創造100美元的價值。而美國人創造100美元只需要在電腦上敲一下回車鍵,就把錢印出來了。”

長期來看,美債不斷攀升是歷屆聯邦政府在財政問題上采取不負責任政策的結果。
在民主、共和兩黨惡斗等政治性因素作用下,債務問題已嚴重政治化。而美國政府在化解巨債方面表現出的政治失能正嚴重損耗本國信譽,不僅打擊了市場對美國政府和美元的信心,也嚴重影響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國信用體系,拖累了全球經濟發展。
就連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此前在接受采訪時也承認,美國債務增長速度快于經濟增長速度,這是不可持續的。

《國會山報》網站報道截圖
美國銀行大宗商品策略師邁克爾·威德默預計,由于各國央行在外匯投資組合中減持美元以及它們對貴金屬的需求旺盛等多種因素共同發揮作用,黃金價格有可能在未來12個月到18個月內升至每盎司3000美元。
威德默強調,市場分析師們普遍認為,美債崩盤正在成為一種日益加大的“尾部風險”(即不太可能發生、一旦發生就會代價高昂的“極端風險”),“美國債券市場離倒閉可能只差一次沖擊”。

邁克爾·威德默(資料圖)
美國獨立研究機構——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主席馬婭·麥吉尼亞斯認為,美國政府濫用美元地位、嚴重透支美元信用,導致越來越多的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利益而在美元體系之外積極尋求多元化的貿易結算、計價和儲備方案。這讓“去美元化”在國際上漸成趨勢。
她警告,如果美國持續濫用美元霸權,這種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只會被不斷削弱。“長此以往,要么會引發危機,要么會引發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嗤之以鼻”。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