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 題:不朽的紅軍 永遠的黨魂——新華社記者探訪5位百歲老紅軍記事
??新華社記者
??紅軍,一個永不磨滅的軍隊番號。
??長征,一曲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
??從1934年到2024年,距離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出發已經過去了整整90年,當年那群頭頂紅星的少年如今身在哪里?他們生活得還好嗎?
??在黨的103歲生日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滿懷期待踏上尋訪之旅,找到了5位老紅軍,其中還包括1位當年的藏族紅軍女戰士。
??他們都已百歲高齡,最年長的109歲。
??甘肅蘭州,聯勤保障部隊第940醫院。101歲的老紅軍鮑彥章在“七一”前,迎來了入黨76周年紀念日。
??“各項體檢指標都很好,精神狀態也很好。”科室主任丁小涵介紹。醫護人員買來蛋糕,在病房里為老人過一次黨員的“政治生日”。
??鮑彥章高興得像個孩子,起得特別早,還特意囑咐女兒鮑軍鳳:“給我戴上黨員徽章。”
??盡管已經忘記了許多事,鮑彥章仍記得76年前入黨的時間和地點,甚至還能用一口濃郁的陜北安塞口音,從頭至尾誦讀入黨誓詞。
??讀到“永不叛黨”時,鮑彥章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2024年6月24日,老紅軍鮑彥章和聯勤保障部隊第940醫院醫護人員交流。新華社發(丁小涵攝)
??安徽六安,一處自建的小院子。106歲的胡正先老人是一名86年黨齡的老黨員。這位12歲就參加革命、后來親歷長征的“紅小鬼”,祖上三代都是篾匠,參加紅軍前未曾吃過一頓飽飯。
??帶著父親“你要另尋一條活路”的囑托,胡正先從不識字的戰士,成長為紅軍第一批技偵人員之一,被稱為“紅色聽風者”。
??“我的一生就干了一件事:跟黨走,為黨的事業努力奮斗。”胡正先說,他找到的這條“活路”,就是“跟著黨走”。

??↑2024年6月25日,記者在安徽省六安市采訪老紅軍胡正先(中)。新華社發(孫小東攝)
??山西太原,聯勤保障部隊第985醫院。106歲的馬志選耳朵有些背,吃早飯的時候,需要戴著耳機,才能聽得到電視里的新聞。
??戰爭年代當過主力團團長的馬志選現在還關注著國際形勢。
??三過草地,兩爬雪山。馬志選的父親馬天福、三哥馬禮選,分別犧牲在長征途中和河西走廊,只有馬志選盼來了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身上兩處槍傷的馬志選被任命為一個倉庫的首任庫長。接到調令,馬志選只托人給妻子帶了個口信,就扎進了太行山。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馬志選被授予上校軍銜。有人說他太虧了,至少應該是大校。馬志選擺擺手:“那些犧牲的人該授什么軍銜?”

??↑2024年6月23日,老紅軍馬志選(左二)在聯勤保障部隊第985醫院接受記者采訪。新華社記者黎云 攝
??覺得自己不虧的,還有同年也被授予上校軍銜的閔敬德。子女們說:“他覺得自己能活下來已經很不容易,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什么功勞。”
??江蘇南京,東部戰區總醫院。身上4處槍傷,體內2枚彈片,身經百戰的閔敬德一輩子話都不多,很少講起自己的戰斗經歷。
??很遺憾,109歲的閔敬德語言交流出現了障礙,也許再也不能親口講述那些南征北戰的故事。

??↑2024年6月21日,記者在江蘇省南京市采訪老紅軍閔敬德(右一)。新華社發(王程攝)
??在四川都江堰的一處干休所里,當年的藏族紅軍女戰士王全英剛剛度過103歲生日,女兒們把媽媽的壽辰張羅得簡單熱鬧。
??在艱苦卓絕的長征路上,紅軍女戰士經歷了殘酷戰斗、高強度行軍和嚴酷環境的考驗。1935年,14歲的王全英在四川金川加入了長征途中的紅四方面軍。僅僅不到一年,王全英在丹巴戰斗中與部隊失去了聯系,后來流落在川西安家落戶。
??直到1984年,王全英被民政部門認定為流落紅軍,享受退役軍人的優待政策。
??沒有親身經歷革命走向勝利,也沒有入黨,甚至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但王全英對黨、對紅軍充滿了敬仰和感激。在老人的心中,黨和紅軍,是同一個概念。
??忠誠、樂觀、感恩、知足,不計個人得失,是5名百歲紅軍老戰士共同的性格特征。
??女兒劉桂華說每次問王全英“紅軍好不好”,她會連說:“好!好!紅軍給我們飯吃。”邊做著針線活,王全英邊和身邊的人們開玩笑,憧憬著120歲時的幸福生活。

??↑2024年6月24日,四川省都江堰市,老紅軍王全英(右)同記者握手告別。新華社記者李秉宣 攝
??雖然年歲已高,但按時交納黨費,始終被紅軍老戰士們認為是履行黨員義務的一項具體體現。如果生病住院耽擱了,鮑彥章一出院就會聯系干休所補交上。每次委托女兒交完黨費,胡正先都會問:“黨費替我交上去了吧?”老人忘性大,一頓飯的工夫,又會繼續問:“黨費替我交上去了吧?”
??黨性在言傳身教中,轉化成優良的家風。2019年,閔敬德將國家發給他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送給了孫子閔斌,同時相贈的還有8個字:好好努力,建設國家。
??馬志選對后輩的希冀都藏在給兒女們取的名字里。朝國、朝平、朝軍……每一個都向著黨,向著國家。“他一直要求我們,要把祖國建設好。”二兒子馬朝平說。
??時光流逝,那段崢嶸歲月終將漸漸遠去。值得欣慰的是,紅軍老戰士們的晚年,得到了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關心和照顧。
??在都江堰,流落紅軍女戰士王全英每月都能享受政府發的生活補助。盡管馬志選講話已經含糊不清,且四川口音很重,但干休所所長程鑫仍能準確地“翻譯”馬老的每一句話,那是在日常點滴工作中練出來的“耳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