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十年來,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等重大部署深入實施,大運河展現出勃勃生機。
6月22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江蘇揚州啟動。活動邀請文博、歷史、水利、戲曲、文學等領域的中外嘉賓,講述他們與運河之間的故事,展現大運河源遠流長的歷史變遷與新時代運河的嶄新風貌,揭示大運河所蘊含的中華文明精神密碼。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凝聚著無數能工巧匠的心血與智慧。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張鵬介紹,郭守敬主持開鑿通惠河,這條河打通京杭大運河的“最后一公里”。南糧北運、北物南行,如今來往于運河上的船只仍絡繹不絕。大運河的活力不僅源于它的文化屬性,還源于其作為運輸通道切切實實發揮的作用。“大運河織就的網,和我們息息相關。”張鵬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