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5日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
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中國新聞網聯合出品“新質生產力十問十答”專家談欄目,邀請權威專家解讀新質生產力。
如何理解“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一部主任顧嚴認為,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傳統產業。
顧嚴表示,生產力發展是有規律的,通常是一個“質”和“量”互變的過程,量變必須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根據這一規律,新質生產力不可能直接從石頭縫里蹦出來,必須在包括傳統產業在內的各產業中,通過大量“試驗”、不斷積累,才能最終形成。
在他看來,傳統產業在產業體系中占有很大比重,給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了非常廣大的沃土和非常堅實的基礎。新質生產力形成以后,還需要產業作為載體,才能進一步發展、進一步釋放。傳統產業又為新質生產力的復制推廣、迭代升級,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和非常豐富的場景。
“另一方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離不開新質生產力。” 顧嚴表示,傳統產業既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跳出舒適區;與此同時,又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歷史節點,有望搶抓新機遇。這都要求傳統產業加快改造提升,特別是要順勢而為,借助新質生產力這個東風,從過去的成本優勢、速度優勢,向技術優勢、產業鏈整體優勢轉化。
“當然,這個轉化不止一條路徑,也不只有一種模式。”顧嚴認為,只要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大方向,不論是技術上的突破、工藝上的改進、技能上的提高,還是要素配置的增效、產業組織的優化,都是用新質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顧嚴表示,近年來,我國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歷程,就生動展現了“兩個離不開”。數字化技術在傳統產業中得到大量應用、得以大展拳腳,傳統產業利用數字化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鳳凰涅槃。我們在福建泉州調研發現,傳統的制鞋企業,在已經實現生產自動化的基礎上,引入5G等技術,可以進一步將產能效率提高近20%,同時讓管理成本降低10%以上。
“總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相互離不開。在兩者的良性互動中,產業就會有更高的附加值、更強的競爭力、更大的生機活力。” 顧嚴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