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到新疆阿克蘇地區采訪,兩進茶館,一處在沙雅縣城區,一處在庫車市鄉村。無論城區還是鄉村,如今的茶館從外到內都有了很大變化。茶香氤氳,映襯時代新變化、民生新面貌。
“你看,與過去比,茶碗更講究了,室內外環境也大變樣。”沙雅縣胡楊老茶館店長郭中優說,“這里不僅是茶館,還是一間書房,更是文旅街區的一張名片。”
胡楊老茶館所在的“印象·沙雅”文旅街區曾是棚戶區。當地結合地域文化,把棚戶區改造為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文化旅游街區。
“這座街區不僅有打馕店、餐飲店,沙雅小刀、卡拉庫爾羊胎羔皮帽等非遺文化產品作坊也紛紛入駐。”沙雅縣文旅局局長熱娜古麗·熱合曼介紹。
作為“維吾爾族傳統小刀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熱合曼·塔石將原來局促的作坊搬到了文旅街區。前店展示、銷售,后店則是制刀車間。“搬來這里,不僅生產條件好了,更重要的是離市場更近了。”叮叮敲打聲中,這位老匠人的眼神始終沒有離開正在淬火、鍛打的刀刃。
與“印象·沙雅”文旅街區一樣,庫車市哈尼喀塔木鄉也洋溢著濃濃的文化氣息。該鄉以小城鎮建設為抓手,將各類文化元素嵌入“一環、兩道、三圈、四景點”規劃中,嵌入商鋪、村舍、庭院中,改善了鄉村面貌。
鼓樂鏗鏘,舞步飛揚。百姓茶館也是“百姓大舞臺”,在這座鄉間茶館里,嗩吶、熱瓦普、彈撥爾齊奏,秧歌、木卡姆共舞,表演者中氣十足,茶客掌聲陣陣。“現在的村子是一天一個樣,好日子就要唱出來。”村民阿力木江·買買提說。
“我們不舉債、不集資,按照政府引導、統一規劃、群眾自愿、自拆自建原則,開展小城鎮建設。”哈尼喀塔木鄉黨委副書記、副鄉長郭飛說,鄉村“換裝”后,生活環境變了,群眾笑容多了;鎮上人氣旺了,商機自然來了。
過去一年,阿克蘇地區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七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阿克蘇地區將深入實施擴大就業、教育質量提升、全民健康等10項“惠民工程”,打造民生建設先行區。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